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奧斯卡中幾乎大獲全勝,除了得到多項技術獎項,也囊括了編劇、導演、以及最佳影片等大獎,拜盛名之賜,在台灣的票房似乎也很不錯。只是我在想,如果不是因為它得獎了,真的會有這麼多的觀眾對這個關於美國在對中東地區國家戰爭中拆彈小組英雄事蹟的故事有興趣嗎?

電影並不難看,甚至可以說是部好電影,技術上提供了絕佳的聲光效果,內容上著重在拆彈過程的氣氛營造,人物內心戲也不是沒有(一場黑人士兵山彭中士與男主角在車內的對談就頗令人動容),甚至有幾場戲拍得還令人有些感動(下一段會談到)。只是,總覺得缺少了一些令人真正會省思會沉澱下來深有所感的東西,也許是文化上及地域上的差異所造成的隔閡,畢竟,這個拆彈小組與身在台灣的我們之間的確有著極大的距離,而影片的問題正出在它沒有好到讓我們跨越這個距離,體會到更深層的普世價值及感動。

不過也許也因為它得了這麼多的獎,我們就把它想得應該要非常偉大,期待越高就越覺得失望吧!平心而論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是營造了一股憂傷的氣氛,關於這點配樂功不可沒,貫穿全片的主題旋律簡單而深沉,這股哀傷孤獨的感覺頗符合男主角的心境,也是讓觀眾在走出戲院後還能縈繞於心中的強烈印象。不過劇情中有時會破壞這種孤獨感,例如冗長的三人慶功胡鬧段落、三人深入險境想找出炸彈客的段落、男主角返鄉在超市居家的段落,我個人覺得都是干擾這種孤獨感的敗筆,也模糊了影片本身想傳達的意念,它究竟是反戰、反英雄主義,還是認同大美國的戰爭行為?對中東國家的人民以及被派往戰場的美國軍人,它究竟是想傳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憫,還是只是單純滿足觀眾想一窺究竟的好奇心態?

但是這部片縱然有諸多缺點,有一場經典精彩之戲不可不提,就是主角三人在沙漠中遇到傭兵之後與敵軍進行槍戰的那場戲,傭兵領袖生命在瞬息間結束的突兀、長鏡頭下敵軍在望遠鏡中都幾乎模糊難辨的屍體與血跡、槍聲響起數秒之後遠方無聲倒下的敵軍身軀、未知敵人是否全數被全數殲滅時的監視與等待、烈陽沙暴下如甘霖般入喉的鋁箔包果汁、恐懼的寂靜中無言展現的同袍情誼、天地蒼茫下憂傷重複的主題旋律,只能說,這場戲絕對有列入經典之作的資格,這也是這部影片中唯一一場令我感動落淚屏息觀賞的段落,它真的讓我感受到編導對戰爭中所不得不發生的一切所懷抱的悲憫之情。

也許,就是因為這場戲,讓它得到了最佳影片,也或許,是它的政治正確性讓它得到了最佳影片,誰知道呢?不過今年奧斯卡獎的提名及投票規則都有一些改變,新規則下,爭議性不大,比較不會令人好惡分明的片子會必較占優勢。這應該是第九禁區這麼好的影片入圍多項最後卻全軍覆沒的原因吧!

有時,世事就是如此,沒有辦法去和誰理論公不公平啊這種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