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連續看了幾部好萊塢出品的「動作片」,說是動作片,也不是那種全片殺個不停,槍聲此起彼落的純粹感官動作片,而是「想要」拍得有深度些、將身為主角的犯罪人物悲劇化、浪漫化的另類動作片,例如:喬治克隆尼的「完美狙擊」還有班艾佛列克的「竊盜城」,看了網路上知名影評人的分析,對這兩部片都算是頗有好評,也就滿懷期待興沖沖地抽出時間到戲院去觀賞。

只是看過之後,總覺得這些片子都不如同類型的港片拍得精彩,像是祖師爺級的「英雄本色」、經典級的「無間道」、杜琪峰拍的無數警匪片(例如:「大事件」)、黎明飾演的許多殺手電影等等,都要比這兩部製作技術水準優良、演員演技也佳的好萊塢電影好看,(尤其是「完美狙擊」中巷弄街道間完美的光影呈現所建構出的黑色電影氛圍,以及「竊盜城」中精采的行搶過程加上警匪追逐槍戰戲,精準的節奏掌握及張力堆積不容忽視)。但是技術歸技術,影片的內容讓我看完之後就是覺得少了點什麼,為什麼呢?點解?

我想來想去,總算了解其中的原因,這些影片雖然都是以犯罪人物主角的觀點來說故事,希望觀眾認同他們,才能在矛盾無奈中產生故事的衝擊力。但問題出在這些故事中主角的悲劇性塑造得太沒有說服力,一個沒有說服力的悲劇性反派角色就無法真正讓觀眾產生同情心,無法進一步在心理上認同這個「做壞事」的人,自然對這個故事的感受也無法與劇情鋪陳的期望相符合了。

譬如「完美狙擊」中的喬治克隆尼,你如何能認同一個可以毫不猶豫從背後開槍射殺才剛溫存過後的女友的殺手,會因為愛上一個女人而願意金盆洗手,且動了與她廝守一生的念頭?所以最後當他功虧一簣身負重傷前往與女友會面時,在車上用手敲擊方向盤的那場戲,雖然喬治克隆尼將這個憂鬱孤獨的殺手心中的悔恨與不甘詮釋得實在是入木三分,可惜還是無法引發我的同理心,我對他的同情與因為這個角色的遭遇所引發心裡的無奈與遺憾,是遠遠不如看到港片中的殺手黎明倒臥在血泊之中的。

還有「竊盜城」的班艾佛列克,雖然劇情想把這個銀行搶匪塑造成一個身不由己、不嗜暴力、溫文機智又孤獨憂鬱的正面形象,唯恐這樣不夠,還再加上一個幼年失去母親的悲慘童年與對人生絕望而放棄曲棍球職業賽的悲劇因素。總之呢,就是希望觀眾在心裡同情這個角色。可惜,我實在看不出一個可以拿著球棍對人猛砍猛砸、可以拿著衝鋒槍對警察狂掃濫射、可以到花店不費吹灰之力做掉兩個黑道份子的人,如何可以說自己不嗜暴力、身不由己。這部戲除了人物塑造不對勁之外(不只主角,幾個配角如FBI探員、後來與主角陷入戀愛的女銀行經理、主角的暴力死黨、主角的前任女友等等,也塑造得沒有深度,無法傳達重點意義何在),劇情安排也很難說服人,警方已經盯上的犯罪集團竟然還可以接二連三地做案,大搖大擺地進行各種作案準備時警方好像也無知無覺,實在說不過去。整個感覺就是很瞎,只可惜了演員們的好演技。真不知道這部片為何能成為2010威尼斯影展的觀摩影片。

然而為什麼港片或是盧貝松影片(如終極追殺令的尚雷諾)中的悲劇人物可以比較有說服力,這幾部好萊塢影片卻辦不到呢?我覺得可能是角色的設計不夠庶民化,對白不夠入味,劇中與主角對立的「反面」角色也刻化得很模糊,削弱了觀眾心理上應該產生的衝突矛盾與無力感。這些影片讓人覺得很遙遠,看過會覺得:就是戲嘛!而港片卻讓人真正同情影片中的悲劇人物,為他的遭遇感到不勝唏噓。

能不能打動人心,這大概就是影片靈魂之所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