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看的第三部阿米爾罕主演的電影。

這部片劇情描述一個有讀寫障礙的八歲男孩伊翔經歷了學校的排斥、家庭的失望等層層打擊後,被轉到教養嚴格的寄宿學校,雪上加霜、幾乎崩潰,幸而遇見了富有愛心及熱忱的代課美術老師尼康,了解他的問題、發覺他在美術及創意上的天份、解開他的心防,幫助他與家長及校方溝通,願意花時間輔導他彌補讀寫上的能力不足,最後終於是歡喜的結局。

這部影片的前半段,花了極大的篇幅描寫小男孩在家庭與學校的生活,並運用大量的歌曲橋段鋪陳男孩面臨的困境及心理的壓抑與不安,控訴環境無法對小孩因材施教,抨擊僵化教育制度的企圖也相當明顯。我個人是覺得因為導演想要喚醒觀眾正視這個問題的心情太過急迫,反而讓影片流於說教、缺乏電影應有的流暢度。

但是後半段阿米爾罕飾演的老師登場之後,導演好像終於發現一個故事要感動人,一昧說教是行不通的,總還是要注意說故事的技巧,此時劇情的推展也就流暢了起來。老師與男孩之間的情感以及老師對男孩的付出,令人非常感動,雖然有些地方太過俗套且太過完美,但還是相當催淚,也達到了影片開頭想強調的效果,讓觀眾以同理心來對待各種孩童。

影片最動人的,其實是片子結束跑工作人員字幕時,在螢幕一旁播放的類似紀錄片片段,一小段一小段的影片,記錄了亞洲各地兒童的一些點點滴滴生活上的吉光片羽,有的正蹣跚學步、有的正辛勞工作、有的打打鬧鬧、有的安靜禮佛。從鏡頭下,可以感受到導演對世界上孩子們真誠的關愛,也可以體諒為何影片的前半段他會將對孩童的擔憂表達得如此毫不留白了。

說了許多關於導演如何如何的想法,一查資料才赫然發現,本片導演正是阿米爾罕本人,這是他首次集編導演於一身的作品。真是失敬啊!也難怪他願意減少自己明星光環對影片的影響,將重要的老師一角安排在影片一半時才出場了。

這一部片雖然以電影的技術觀點上來看不無瑕疵,但誠意感人,還是值得一看。看這部電影的心情要怎麼形容呢?就好像你實在太佩服某位老師的人品了,所以雖然明知他在課堂上很會說教,但還是會忍不住耐著性子去聽他講課,否則對不起自己的良心。^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