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伊斯威特所導演的作品似乎已成了好電影的品質保證,透過他的努力,我們看到一個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如何堅持著對電影的理念,不斷拍出探觸各種議題充滿人道關懷與人文思想的影片,不管是登峰造擊裡力爭上游的女拳擊手、經典老爺車裡的擇善固執老頭,陌生的孩子裡勇敢堅持的母親、美日雙方兩種觀點表述的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裡的大兵與將軍,在他的作品中,言之有物的劇情、加上令人難忘代表人性正面力量的人物,幾乎已成了他的金字招牌。

這部生死接觸大概是他第一次處理靈媒這個題材,藉由分別處在三個國家、三個對死亡有深刻體會的人物(麥特戴蒙飾演的美國靈媒,孤獨而想拋棄這項天賦;西西里法蘭絲飾演的法國女記者,因遭遇海嘯大難不死但人生因此變調;法蘭基麥克拉蘭飾演的英國小學生,因孿生哥哥突遭車禍死亡、吸毒母親被強制勒戒、家庭破碎,非常想與哥哥的靈魂對話),各自發展的三段故事,最後匯集在一起,彼此圓滿了對方的缺憾。

其實以這種方式呈現的影片很多,例如"火線交錯暴雨將至、衝擊效應等,這部片算不上對運用這種說故事的技巧表現特別突出,但是好的導演最大的貢獻,可能在於對演員演出掌控的精準,幾個主要演員(包括小童星)的演出成績出色並不令人意外,更可貴的是飾演吸毒媽媽的女演員,戲份不多,但一場與兒子離別的戲,演得實在動人,全片就是這場戲,以及小學生透過麥特戴蒙與哥哥靈魂對話那場戲,令我掉下眼淚。

這部片除了想探討生者與死界接觸的可能、以及為何生者想要接觸的內心糾葛,也碰觸到人生必須面對且克服的經驗-面對孤獨。

關於片中孿生兄弟感人的劇情分析,藍祖蔚先生有幾篇影評寫得很詳細,我就不多說了。

片頭開場的海嘯來襲眾人逃難的浩大場面及特效做得很精彩,看DVD的幕後花絮特別收錄知道製作過程更是有趣。

最後還要一提的是,英國劇作家彼得摩根擔任本片編劇,所以將男主角最喜愛的作家設定為狄更斯(其實男主角是美國人,要做個制式化印象設定的話,他喜歡的經典作家可能是馬克吐溫、福克納、史坦貝克等其中之一吧),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這部片中其實還佔了不少的分量,正好我也很崇拜狄更斯,看到片中男主角到倫敦參觀他的故居,真是悠然神往,可惜前年到英國玩時,還沒有讀過孤星血淚,沒有那麼崇拜他,也就擠不出時間去參觀狄更斯故居了。男主角對狄更斯的熱愛,更是令我對這部影片有了偏袒的喜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