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替這部電影叫屈一下,這部根據1985年經典科幻小說”Ender's Game”所拍攝的電影,非常好看,並非如預告顯示,只是一部讓小孩子受訓打打電玩、然後去抵抗外星蟲族入侵的家家酒故事。

雖然,沒錯,這部電影的主軸是選出一個特殊的孩子來領導地球人與外星人作戰,但是贏了"戰爭遊戲”並不是它的主題,相反地,”反戰”才是它想說的重點。


故事描述少年安德從出生開始就是為了這個”戰爭”的目的而存在,他受訓、被觀察、被選中成為人類的希望、再受訓、承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以及被同儕嫉恨的危險,最後在虛實難分的戰爭模擬結束後,面對戰爭的殘酷後果,天資聰穎又有反省能力的他,終於能有了自己的判斷、做出他認為對”和平”會有所貢獻的事。


劇本算是頗為忠於原著,只是將安德的年齡從六歲提高到十來歲,濃縮他的受訓過程,並將結尾改編得讓主題更明確、更有電影感。可以說是將娛樂效果、成人對天才兒童的摧殘、領導者的成功特質、同儕競爭的人性百態、種族平等、反戰思想等等議題融合得相當巧妙。


而在技術方面,影片在視覺效果及音效配樂上都有很傑出的表現,讓人看得非常過癮。尤其是無重力狀態的戰鬥訓練室競技場景,安德的聰明奇想配上讓人熱血沸騰的配樂,真是令人驚嘆不已,整體剪接也是張力十足。最後的戰爭遊戲更是場面浩大、精彩緊湊,幾乎讓人投入到坐立難安。


但是以上所提的這些特點,都不是真正令人覺得:”這部電影真是好看"的因素。

那麼,因素是甚麼呢?


----以下會有一點小雷-----


我個人覺得,這部影片的精華,是在最後的十分鐘,戰爭結束後。當安德看到他的戰略對蟲族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了解戰爭起源的事實真相後,他的痛苦與省悟。


以下是一些個人因影片所引發的感慨,可能會有點囉唆,您若不喜歡大概讀到這裡就可以了。^_^

我想欣賞這部影片不能不注意到作家Orson Scott Card在寫出這系列原著”Ender's Game(1985)”、”Speaker for the Dead(1986)”時的國際局勢。


1985年是美蘇冷戰開始進入尾聲的時期,但是在1983年時雙方的核武軍備競賽仍在炙熱地進行中。我們可以想像這位出生於戰後1951年的美國作家,是在這樣的核戰恐懼氛圍中、也許夾雜著美國人二次大戰時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在越戰中濫殺越南人的時代罪惡感,而寫出這個故事。


事實上,藉由導演優異的些微改編,影片中蟲族星球的核彈爆炸畫面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廣島長崎的受難者。

而且劇中安排了安德具有主和談判的人道思想,司令官葛拉夫(哈里遜福特飾)則強烈主張先發制人、剷除敵人、保衛同胞的主戰思維。兩者間的辯論,更像是人類在歷經二次大戰這樣慘烈的殘酷戰爭後,心中的反省與疑惑。


當美軍在日本投下原子彈時,他們將當地的日本人當做人來對待嗎?而日軍在中國燒殺擄掠時,他們又將中國人當作人來對待嗎?如果同盟國投下原子彈可以阻止軸心國去侵略迫害其他國家的人民,那麼這種以毀滅性武器將對手斬草除根的殘忍行為是不是就正當合理了呢?


現實中的戰爭可以扭曲很多人性與道理,但戲劇中的安德選擇了與敵人對話與補償。影片劇終時安排安德抱著撫育蟲族未來蟻后的秘密使命,漫遊於宇宙之間,象徵著未來和平的希望。當影片結束、燈光亮起、主題配樂響起時,那股氛圍是很令人感動的。


1985年的文學作品在當時有其時代意義,而在2013年的今天,這部翻拍的電影作品,仍舊具有讓人省思的力量。因為雖然世界不再是強國軍備競賽的局面,但是全球恐怖攻擊事件頻傳、許多國家內戰不斷,世界上仍舊有著動盪不安的氣息。就算我們處在歌舞昇平的台灣,本身也沒有完全脫離戰爭的威脅。


最後,再次強調,這部影片並不是一部"小屁孩打電動贏得戰爭"的膚淺科幻電影,而是一部看完後會欲罷不能、很想趕快買原著來看的好電影。它除了精彩的視覺特效與娛樂效果十足的情節外,還能讓人多想一些東西。

”戰爭的全面毀滅只是一瞬間的事,但和平的建立卻需要長久的承諾與呵護”。這是這部名為"戰爭遊戲"的反戰電影所帶給我最大的感觸。


PS.附帶一提,老牌演員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在這部片中戲份不少,角色也很符合他以往的銀幕形象,影迷們可以放心進戲院支持。而少年演員阿薩巴特菲德(Asa Butterfield)傑出的表現更是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