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看的偵探電影,將冷硬派偵探小說中主角的悲劇性與紐約社會的黑暗面都描繪得很有味道。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的馬修史卡德頗符合讀者心中的想像,孤獨、內斂、強悍、但不失溫暖。


由於是偵探片,我想在這裡故事介紹就可以免了,總之整部影片隨著史卡德介入女性被綁票分屍案的逐漸深入,也不斷提高令觀眾全神貫注的張力。


影片最後巧妙運用了卜洛克小說史卡德系列中的特色(史卡德參加戒酒會的詳細描述),以戒酒會的戒令宣誓聲音蒙太奇,搭配史卡德救出人質的緊張驚悚高潮,是全片的亮點。


片尾最後一個鏡頭,以在史卡德看著他照護下的男孩(名叫TJ,原本流落街頭,患有鐮刀型貧血症)畫出的鐮刀超人素描做爲結束,是非常溫暖、有多重涵義(象徵史卡德多年前誤殺女孩的愧疚,藉由他在TJ心中種下對生命未來的憧憬,而得到救贖)、能讓觀眾捨不得離開座椅的高明結束。


至於這部影片與文學作品間的關聯,由於卜洛克的小說我只看過"八百萬種死法"以及"酒店關門後",談不上深入研究,只能感受到他的作品承接錢德勒與漢密特的冷硬派風格,這部影片的原著"行過死蔭之地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我也沒看過,所以這方面我還是藏拙為妙。^_^


但是還有另外一位作家在這部片中驚鴻一瞥,那就是俄裔美國作家納布可夫Nabokov,編劇兼導演的史考特法蘭克Scott Frank將他藏在這部影片中做什麼呢?

推敲這一點,讓欣賞這部偵探影片變得更有趣,在此與您分享這個個人發現的小小樂趣。^_^


納布可夫出現在影片的什麼地方呢?他出現在老婆被綁架的肯尼(Dan Stevens飾)對史卡德敘述案情時的一個畫面中,肯尼描述他接到第一通歹徒電話時,他正躺在沙發上看書,書的封面上就是大大的Nabokov這個字。


一般人想到納布可夫Nabokov,最先進到腦子內的印象是什麼呢?對了,是"羅莉塔Lolita",是他這本已成為經典的小說,書中的主人翁杭伯特,正是一個有著戀童癖的中年男子,而書中的羅莉塔,也成為西方社會對甜美性感小女生的代稱。


原本我很納悶導演為何刻意給了這本書一個鏡頭,納布可夫(或是羅莉塔)與這部電影有什麼關聯呢?


結果這個問題在後來影片中另一位被綁架少女的出場介紹片段中,得到了完美的解答。


導演用了很特別的慢動作鏡頭、明亮輕快的配樂、鮮紅端莊不失性感的服飾,在這部有著陰暗基調的冷硬派偵探電影中,放進了這麼一段介紹一個十四歲少女出場的畫面,而她在影片中其實也只是一個不很重要的配角而已,乍看之下是與全片節奏很不搭調的。


但是這一段的重點是在歹徒Ray看到她時的著迷反應,大概與納布可夫小說中杭伯特第一次看到羅莉塔的反應相似。觀眾由他的反應,已經可以想見劇情後來會發生多麼可怕的事。而這位少女如果沒有主角史卡德的出手相救,不難想像將落入比羅莉塔更悲慘的悲劇之中(這更可以強化對比史卡德當年誤殺小女孩的心中愧疚)。


我不知道導演在影片中放入這個Nabokov的啞謎,又將行為變態的歹徒與之做了某些連結,是否想表達他對杭伯特這個在文學史上令讀者觀感複雜(其行可鄙、其情可憫)人物的厭惡。或是只是他拍片過程中靈光一閃放入的小玩笑(畢竟導演史考特法蘭克是很擅長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劇本的)。


不過,身為觀眾,能解開導演放的這個謎,享受到這部偵探片中的弦外之音,已經讓我覺得很開心了。^_^


很有意思的偵探電影,冷硬派推理加上經典名著解謎,很有趣的觀影經驗,值得推薦。


PS.嗯,我想大家看這部片注意的重點應該不是這個,不過如果您若對羅莉塔的故事有興趣,請參考: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12283065,以及

納布可夫談羅莉塔的簡短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QfWe-Lmd4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