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MyVideo上觀看這部影片已經有一陣子了,想起要寫這篇心得,是因為今天婁燁導演的新片“推拿”要上映了(請有機會進戲院觀賞的朋友千萬要把握良機)。同樣是以盲人為主角,這部挪威導演艾斯基佛格(Eskil Vogt)在去年橫掃國際影展、拿下不少獎項的電影,在表現手法以及關懷主題上,與“推拿”可以說是大異其趣。

 Eskil Vogt之前多半是與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合作,擔任編劇的工作,作品包括“愛重奏(Reprise)”、“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Oslo,31,August)”、以及尚未上映的“比爆炸響亮(Louder than Bombs)”,這是他第一次執導筒的作品。從他以往的作品來看,這是一位相當偏向文青風格的作者,喜歡這類風格的觀眾可能會相當讚賞他的作品。

 

不過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類非常文青虛無的題材與內容。我曾經看過“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故事敘述一名即將戒毒期滿的青年准假外出一天去面試工作,在這一天內他拜訪了幾位舊識,最後還是選擇以吸毒過量的方式來自殺。這部片在全球大獲好評,但老實說我並不是很喜歡,因為我個人覺得全片充滿了一種“我的失敗、都是別人的錯”的觀點,主角似乎認為自己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模樣,都是父母、社會造成的。雖然說這是根據小說改編,但是影片所傳達出主角的孤獨、消極、以及以文青姿態來掩飾自己不成熟的態度,能獲得廣大迴響,讓我很感意外。

 

這部“盲”也是一部相當文青風格的電影,但是題材不再是年輕人的心境探索,而是一個失明的中年婦女心中的假想世界。以盲人為主角的影片不少,目前我個人覺得在關懷議題上最宏大、最溫暖的,分別是“盲流感(Blind)”以及“推拿”這部“盲”,其實還是只是一個以盲人題材來增加影片可看性以及展現劇本高度技巧的影片。

 

當然,這部片以一個類似“口白人生”那樣,將作家與筆下人物做連結的方式,以優異的虛實手法,說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關於劇情介紹以及許多女主角筆下人物劇中劇的精巧設計,已經有很多影評做了詳細的說明,我就不再贅述。

 

劇中對於女主角身為後天盲人的種種不便之處以及退縮心態有不少細微的描述(例如常會撞到傢俱、出門行走的艱難等等),我們是可以感受到導演對盲人的關懷。影片最後聚焦在女主角對於是否懷孕生子的擔憂,也讓全片除了在劇情精巧設計外,有了一點很實際的人生困境探討。

 

但是不知為何,全片就是讓我覺得炫技的成分多於實質的關懷。我想也許是導演選擇女主角這位盲人的假想世界一直圍繞著“性”這件事在打轉吧!這是最容易吸引大家興趣的議題了,但是“性”真的是盲人最在乎的事情嗎?

 

不過片中幾段描述女主角心中假想人物單親媽媽艾琳以及獨居男子艾納的孤單心境,讓人十分感動,尤其是艾琳在超市中接到電話,女兒表示將不回來過週末的那場戲,甚至讓我流下眼淚。

 

另外,虛構人物艾琳失明後到派對上出醜的那場戲,她的裙子後側沾上了一坨巧克力蛋糕,很像是一坨糞便。這個印象不得不讓人聯想起捷克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名作“過於喧囂的孤獨”中,那個縈繞在主角(廢紙工人漢嘉)心中永難磨滅的影像,那就是他畢生最愛的曼倩卡在舞會中裙子緞帶上沾滿了糞便、滿場飛濺的畫面。

 

虛實編排巧妙的劇本、傑出的人物孤獨心境描寫、加上文學經典名作的隱喻畫面,“盲”的確是一部很文青的炫技之作。雖然我在看完影片的當下心中並不是非常喜歡,但現在寫心得時,才感受到影片的編劇技巧還是很令我嘆服的。只是很可惜看完後心中無甚波瀾、對盲人的處境也不會有真誠地關懷就是了。

 

如果想要體會一個藝術創作者對作品角色身份真正的關懷,就請去欣賞今天上映的“推拿”吧!那是一個關於一群盲人按摩師的故事,兩相比較,也許您會有自己的看法。很奇怪,作品中的誠意是不會騙人的。

 

 

PS.我的“推拿”心得,請參考:

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405478129

 

 

IMDb:7.2

MyScore:8.0(適合所有觀眾,尤其是想要觀摩編劇技巧的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