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得到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以在臺北也再次得到上映的機會。平心而論,對於並非浸淫於西方宗教環境下、也沒有切身經歷二戰傷痕、更沒有度過戰後東歐共產統治生活的台灣觀眾而言,要看懂這部影片真正的深厚內涵,可能並不容易。(換句話說,就是可能不容易明白為何這部影片可以得到最佳外語片的意思。^_^)

 

我個人應該是屬於這樣的觀眾,所以也是只能以這部電影充滿美感的攝影、以及影片所帶給觀眾的一種平靜感,來簡單談談我個人對這部影片的心得。

 

~~以下有雷~~

 

本片故事敘述一位在波蘭修道院長大的孤兒準修女依達,在前往探視她未曾謀面的阿姨汪達時,了解了自己身為猶太人的身世、以及父母親當年在二戰中過世的真相。接著在公路電影的模式下,依達跟著阿姨一路尋找殺害父母的舊時鄰居,一身修女裝扮、言行拘謹誠懇的依達,與在風塵中打滾多年、沒有信仰的阿姨成為強烈的對比。在這趟過程中她遇到了彼此心儀的男樂手,也真正認識了阿姨的一生遭遇與心情,看似豪放不羈生活糜爛的阿姨,原來有著心底深處最悲哀的喪子傷痛。

 

當依達選擇原諒殺害父母霸佔屋產的兇手、完成埋葬父母的心願回到修道院後,卻無法以平靜的心接受洗禮。另一方面,汪達阿姨自殺,依達回到阿姨家整理遺物,她穿上阿姨的時髦服飾、抽煙喝酒模仿阿姨的舉止,想要體會阿姨的傷痛。當那位男樂手出現在喪禮上時,依達當晚與他做愛,實踐阿姨之前說過的話:『如果沒有經過性的享樂來作比較,那修女所做的選擇不就沒有那麼有意義了嗎?』。

 

當晚男子許下未來與依達共度平淡幸福一生的諾言。而依達卻在破曉時選擇了離開,影片就在她慢慢穿戴回自己的修女裝束、在晨曦中逆著車流緩緩而行的鏡頭中結束。

 

~~雷區結束~~

 

以上我的故事大綱講得實在有點冗長,其實關於這部片最好的簡介,就是本片導演帕威帕利克斯基Pawel Pawlikowski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台領獎時的致辭,他說得很好。他致辭的大意是說,他們拍的是一部黑白片、充滿宗教寧靜的氣氛,沒想到卻來到這樣一個喧嘩的、充滿聲光刺激的地方來領獎,世事真是難以預料。

 

從這位導演的致辭,您不難了解『依達的抉擇』會是一部很有內斂省思風格的影片。不過影片內容雖然充滿了宗教的氛圍,也牽涉到猶太人在二戰中面對的人情冷暖與人心險惡、更有著東歐戰後共產統治的一些政治荒謬描繪,但很奇怪這些情節並沒有在我心裡引起太大的波瀾。甚至影片的重心:憤恨與原諒、宗教與世俗等等在依達心中無聲的拉扯,也不像以前看這類題材影片時那樣令我感動或沈思。

 

我個人看完本片後,只覺得有一股平靜感,那種心中無波無瀾的感覺,是很特別的觀影經驗。我不是很明白原因何在,也許是這部片的美感所帶來的平靜吧!這部黑白影片最令一般觀眾驚豔的,可能是片中每一格影像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照片(因為是黑白的,比較不會用畫作來形容),加上宗教的氣息濃厚,那冰雪之中的教堂、屋舍、田野、道路、天地、樹林等等,彷彿都抹上一道莊嚴的色彩。只有黑白影片,才更能凸顯這樣的莊嚴與平靜。

 

這類將影片幾乎每一格都拍成充滿美感畫面的電影,在我印象中有『驚豔布魯哲爾(The Mill and the Cross)』、『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以及『巴黎妓院回憶錄(House of Pleasures)』,前兩部也是有一點宗教的色彩,後一部則是完全相反的情色電影。但不管主題為何,我記得這三部電影當初都帶給我很大的情緒波動(或崇拜、或讚嘆、或詭異),而這部『Ida』,則真的是像導演所說的,一部黑白安靜的宗教影片,的確帶來了觀影後心裡的平靜。細細比較之後,會覺得一部影片能為觀眾帶來平靜,也許更為難得。

 

我想,這也就是這部影片能得到廣大好評的原因吧!雖然影片主題似乎很沈重,但情節算是頗有波折,觀影過程並不會感到無趣或冗長(影片長度也只有80分鐘)。我是在MyVideo上欣賞本片的,家住臺北的朋友,不妨把握住誠品電影院的上映期,我想這部片在大螢幕上所呈現出的美感應該是會更強的。

 

IMDb:7.5

MyScore:9.0(適合所有觀眾,尤其是體會影像美感與心靈平靜的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