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jI5MjI4NTEzOF5BMl5BanBnXkFtZTgwNjM2Nzg3NzE@._V1_UX182_CR0,0,182,268_AL_-2  

家有孩童的爸媽們應該對英國童書作家羅德達爾不會陌生,繼『巧克力工廠的秘密』之後,這個必須仰賴高度動畫特效才能以視覺呈現的『吹夢巨人(The BFG)』故事,終於在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催生下被拍成電影。上映當天我去看的白天場次就有不少媽媽帶著孩子前來觀賞,不知道孩子們看過後的感覺如何?我個人是覺得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原著中的文字創意與笑點,搭配大銀幕上的繽紛視覺饗宴,再加上馬克勞倫斯的演出,還是讓這部電影有著純真的魅力。

 

故事敘述英國倫敦孤兒院中一個不喜歡循規蹈矩的女孩蘇菲,在失眠之夜目睹吹夢巨人行蹤後,被巨人帶到遙遠的巨人國中。蘇菲原本懼怕自己會被巨人吃掉,後來明白抓她的巨人原來是個吃素的友善巨人(Big Friendly Giant,BFG),而且這位BFG還因身材弱小飽受巨人國中其他九個吃人大巨人的欺壓。蘇菲與BFG因了解彼此那種沒有朋友的孤獨感而成為朋友,共同想辦法解救不斷被巨人吃掉的人類。他們調配了一個逼真的夢境來向英國女王求助,最後有著溫暖且充滿童趣的結局。

 

我是在看完電影後,才以一小時的時間看完原著童書(這本書已經放在我家書架上超過十年啦!^_^),很驚訝地發現原著中的故事時間背景竟然是壓縮在兩天之內(從蘇菲看見BFG,到他們求助英國女王完成捕捉巨人行動,真的只經過兩天兩夜),這是我在看電影時沒有仔細感受到的。這可能也是故事劇情沒辦法太豐富的原因,以現在觀眾的重口味,這部影片的劇情的確十分單純。

 

原著以如此單純的劇情能受到全世界大小朋友的喜愛,可能原因在於書中對於「吹夢」這件事的想像力,原來吹夢巨人可以將夢「吹」進人們的腦子裡,夢也是可以被捕捉、被編排的。書中列出了幾個有趣的夢境,電影中選擇以「小男孩成為美國總統的好友在電話中聊天,爸爸只能在旁邊驚訝佩服」這個夢為代表,很有意思。

 

原著中還有一個特色是作者讓巨人BFG常常拼錯字(因為他是自學語言的),所以書裡創造出許多獨特而有趣的用字。對英文原著的讀者來說可能很容易心領神會其中趣味所在,但對全球的翻譯者來說,這些奇特字彙就成為「能否呈現該種語言趣味與用意」傷腦筋的地方啦!

 

我個人覺得中文版童書(志文出版社,齊霞飛譯)的翻譯翻得蠻好的,例如巨人把「人類(Human being)」說成「Human bean」,書裡翻成「人豆」,就非常有趣,尤其原著裡有很多巨人描述不同地區人類嘗起來的味道不一樣(土耳其人豆美味多汁、希臘人豆不堪時用、巴拿馬人豆有草帽的味道.....^_^),用「人豆」來形容更是貼切,中文讀者閱讀時應該會覺得很好玩。

 

可惜電影版中對這些特殊字彙的翻譯不是很有趣(例如「人類」變成「人列」),也不能呈現英文原文設計這些用字的趣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不過電影在視覺呈現上有著比原著文字更大的優勢,導演善用這種優勢,在原著中平凡無奇的捕夢場景中大加發揮,設計了一個上下顛倒的湖泊,讓人印象深刻。另外巨人帶著蘇菲在倫敦街頭奔跑躲藏、大步跳躍翻山過海的視覺效果也很驚人,喜歡視聽享受的觀眾應該不會失望。

 

拜視覺特效之賜,電影中還有一段表現得比原著更有趣,那就是類似「格列佛遊記」中大小對比趣味的BFG在皇宮中做客用餐的段落。看著英國皇室管家們彬彬有禮地招待這位大巨人,真是一種大國風範的趣味表現。書中的文字描繪成了活生生的詼諧畫面,導演也加入了一些僕人們反應的小細節,娛樂效果非常好,戲院中充滿笑聲(我自己最喜歡這一段,笑得很大聲^_^)。

 

不過當然,文字所可以做到的深層主題探討,在以娛樂為主要任務的電影中就比較難呈現。為了豐富劇情與增加視覺效果,電影增加了一些兇惡大巨人騷擾BFG住處搜捕小女孩的段落(也增加了一個書中所沒有的小男孩往事),雖然增添了故事的緊張感,卻也犧牲了一些片長,讓這個故事好像除了「弱小者也能有所作為、不該被欺壓卻束手無策」這個主題比較鮮明外,沒有太令人有所感的內容。

 

其實原著中「吹夢巨人」這個故事的主軸,在於「巨人吃人類」這件事情與「人類吃豬吃牛」的類比。世界上什麼事是合法的?什麼事是合理的?其實都在於制定規則者的標準與立場。羅德達爾在兒童書籍中放入這麼深的想法,是讓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因素之一。

 

另外,書中還有一個重點:「巨人是不吃同類的」,作者藉此來顯現人類常常引發戰爭自相殘殺的荒謬。雖然這部分以現在眼光來說比較老梗,但以當時作者參加二次大戰僥倖生還的背景來說,可以說是他的沈重心聲。可惜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沒有被提及。

 

最後,電影中對巨人們的結局安排(將巨人們流放荒島、僅有臭瓜為食)與書中類似且更寬容(書中是將他們抓回英國、放置在一個超大坑洞中、後來該處還成為觀光場所),這一點是頗讓人讚賞的。當然,「巨人們既然可以橫跨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去捕食「人豆」,光把他們放在荒島上有什麼用?能限制他們的行動嗎?」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編劇沒辦法解釋的了。^_^

 

說到編劇,本片編劇是瑪莉莎麥瑟森 (MELISSA MATHISON)女士,她正是史蒂芬史匹伯導演名作『外星人(E.T)』的編劇,編導兩人在多年後再次合作實在可以成為美談。可惜瑪莉莎麥瑟森女士已經在2015年11月因癌症去世,本片片尾也出現懷念她的字幕。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大受好評的『間諜橋』之後,童心未泯地呈現這個童書故事『The BFG』,絕對會使人回憶起他的『E.T』。根據資料,『吹夢巨人』的特效技術相當複雜,讓導演幾乎想重回學校進修,這也顯現出好導演不斷要求自己跟上時代這令人佩服的特質(與李安導演相似)。

 

最後,要說說成年觀眾們心中的疑問,這部片到底值不值得看呢?當然,家有小孩的觀眾不用懷疑,這部片絕對值得帶孩子們前往欣賞。而如果純粹以成人的角度來選片,除了欣賞影片視覺特效之外,飾演主角BFG的演員馬克勞倫斯 (MARK RYLANCE)參與演出,是讓人想看本片的最大動力(大家還記得他在『間諜橋』中的表現吧?^_^)。我個人覺得他在片中一些細膩的表情呈現,能讓這個善良的大巨人栩栩如生地存留在觀眾心中。

 

至於片中另一位主角小女孩蘇菲的選角,我個人是覺得這位小童星比較沒有銀幕上的特色魅力,好像不太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點可惜。

 

總之,本片在視覺特效上美不勝收、聲音特效上很有臨場感、如「小人國」般的笑點非常有趣,雖然可惜沒有呈現出原著中想討論深刻一點的主題,結尾時也沒有讓人覺得感動的大亮點(這可能是它的IMDb分數不高的原因),不過還是暑假中不錯的寓教於樂選擇。

 

PS.羅德達爾的原著是在1983年出版,我不太明白為何他要設計書中主角蘇菲與BFG向英國女王求助(而不是向英國首相求助),當時英國女王應該已經沒有實權了吧?電影在2016年上映,片中蘇菲要求BFG對女王的忠誠行禮,不知道會不會讓現代觀眾覺得有點與時代格格不入(我個人是有一點點這種感覺啦!^_^)。若您有這方面的想法,也歡迎來討論。:)

 

IMDb:6.8(分數好像偏低)

MyScore:8.5(對兒童觀眾而言),7.9(對成人觀眾而言)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