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jQ1NjM3MTUxNV5BMl5BanBnXkFtZTgwMDc5MTY5OTE@._V1_UX182_CR0,0,182,268_AL_-2  

這部『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 鋼鋸嶺)』以少見的個人信仰人道角度切入殘酷的戰爭主題,不僅讓觀眾深受「主角堅持信念」的感動,也成功地描繪了人性中的美好可以戰勝以侵略為起因的戰爭醜惡。在欣賞這部好片之前,如果對下面這三件事有所了解,應該會讓這部影片更好看。是那三件事呢?第一是導演梅爾吉勃遜早年演出戰爭片『加里波利』的背景,第二是二戰時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採取的「跳島戰術」,第三則是克林伊斯威特導演作品『來自硫磺島的信』中的日軍觀點。

 

在介紹這三件事之前,還是要先介紹一下本片劇情。本片開始時背景設在二次大戰前的美國東部維吉尼亞州,主角戴斯蒙杜斯( Desmond T. Doss)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深受父親(被戰爭陰影荼害所引發)家庭暴力傷害的年輕人,但在母親的宗教信仰影響下,他成了一個秉持虔誠『不可殺人』信念的堅定溫和教徒。當美國因為日軍偷襲珍珠港而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愛國心從軍的他在軍中堅守「不碰槍」的原則,只想成為一名軍醫,可以在充滿死亡的戰場中救人一命。這樣天真的念頭當然為他帶來無限的麻煩。

 

影片就在前半段鋪陳杜斯(安德魯加菲飾)的成長背景與認識女友(泰瑞莎帕瑪飾)的深厚感情描寫(這些鋪陳雖然節奏緩慢平淡但有其必要性)、中段敘述他在軍中因為堅持信念所需付出代價(包括對同袍長官每個人物的成功重點描繪)、以及後段進入沖繩戰役鋼鋸嶺戰場中的戰爭殘酷寫實中進行,尤其在戰爭場面的呈現上,第一次攻頂導演採用逼真詳細近距離的畫面剪接第二次再次攻頂時鏡頭就不再如此仔細、刻意地重複相似疲累的戰爭模式這種呈現方式真的會讓人深思:「人類製造這些戰爭,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電影的兩大催淚點是杜斯在受訓時堅守信念而被霸凌的情節、以及他在戰場上「再多救一個」的堅毅精神,我想看過電影的觀眾大概都會被杜斯在戰場中毫無英雄主義的謙卑盡忠職守搶救同袍劇情而感動。雖然在影片的預告中杜斯的英勇行為看來有點煽情,但實際電影中並不會令人有這種感覺。這可能要歸功於編劇在人物的設計上為杜斯與其他同袍的對話所設計的對白,這些對話樸實、幽默、真誠,賦與每個人物鮮活的生命力,也讓杜斯拯救他們的行動能帶動觀眾真正的關心,不只是淪為空洞的英雄塑造。

 

 

   

(2014年拍攝的戴斯蒙杜斯紀錄片,梅伯電影中最後出現的記錄訪談畫面可能來自於此,請注意1:19:13處杜斯說出那有名的禱詞:「上帝,請再讓我多救一個」。)

 

 

 影片最後還放入了真實的杜斯以及相關人物的記錄訪談畫面讓人了解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是真的有人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做出如此勇敢的選擇、在戰場上是真的有人因為杜斯讓他重見光明而忘記戰場殘酷獲得短暫的欣喜。看完本片時我的眼睛已經哭得紅腫,完全沒有如網路上有些評論所說的:「戰爭場面逼真但感人深度不足」的問題。

 

關於這部片戰爭場面逼真度、男主角這個角色的信仰相關的評論已經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接下來討論文章開頭時所提到的那三件事。

 

我想看過本片的觀眾,可能會對片中一場主角父親因為看到兒子穿上軍服而感傷暴怒的台詞有深刻印象,他台詞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年輕人在媒體對參戰光榮的歌詠下,對戰爭懷有浪漫的英雄式幻想,但是戰爭是殘酷醜惡的,是讓生命消逝的,一點都不值得歌頌,參戰的行為一點也不值得鼓勵」,觀眾可以借此提前感受到片中後段慘烈戰爭畫面所帶來反戰效果。而導演採用這個反戰概念詮釋法的原因,可能與這部片『加里波利(Gallipoli)』有關。這就要說到導演的早年經歷了。

 

本片導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於1956年在美國紐約出生,四歲時全家遷移至澳洲,他在1979年因為主演『衝鋒飛車隊(Mad Max)』成名之後,在1981年參與演出了由澳洲大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所拍攝的影片『加里波利(Gallipoli)』,這次演出還讓他得到了一座澳洲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演員獎。一般評論大部份會提到梅伯在2002年主演的『勇士們』與這部『鋼鐵英雄』有著類似的戰爭片類型,但似乎都沒有人提及這一段演出『加里波利』的經歷可能對他執導這部片的佳績有所影響。

 

 

MV5BZjM5ZDNlOGUtMjhlOS00NjNiLTg4M2MtNzVhMDY3MDlkYzg4XkEyXkFqcGdeQXVyNjc1NTYyMjg@._V1_UY268_CR0,0,182,268_AL_  MV5BMTkyMTcwMTAzOF5BMl5BanBnXkFtZTcwNTY2MDMyMQ@@._V1_  (梅伯早期主演『加里波利』的海報)

 

 

『加里波利(Gallipoli)』是部戰爭影片,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澳洲參加1915年英國與澳紐聯軍攻打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戰役」,由Mark Lee與Mel Gibson主演。在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在1915年的時代氛圍中澳洲人民對這場戰爭的感覺,他們覺得參戰是光榮的,是為了反德國。年輕人根本對戰爭一無所知,就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糊裡糊塗興沖沖地結群從軍去了。

 

 『加里波利(Gallipoli)』片中大部份的時間用來描述兩位主角(Mark Lee與Mel Gibson)在伯斯加入軍隊以及在埃及受訓的過程,整個充滿了歡樂與興奮。但當全片的重心來到片長最後的十五分鐘,這些將戰爭過度美化的大孩子們真正抵達前線、發現死亡就在眼前、戰爭似乎是毫無意義地爬出壕溝送死時,才知道戰爭的真實涵義。影片中讓他們留下了擺放信物與家人永別、極為遺憾的身影。 

 

這部三十年前作品的反戰力道是來自於導演彼得威爾對於「社會氣氛將戰爭本質誤解與宣揚」的批判,後來2015年澳洲演員羅素克洛自導自演的『伊斯坦堡救援 ( The Water Diviner)』中承接了這樣的反戰詮釋,而從這部在澳洲長大的導演梅爾吉勃遜作品『鋼鐵英雄』中,也可看到部分類似的觀點。有趣的是,本片編劇之一Andrew Knight(也是位澳洲影視從業人員)正好也是『伊斯坦堡救援』的編劇看著這件影響澳洲頗深的「加里波利大戰役」所引發的反戰思想詮釋進入到這部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的『鋼鐵英雄』中,是件很有意思的事。『鋼鐵英雄』的英文片名『Hacksaw Ridge』也像『Gallipoli』一樣,單純以戰場名稱來為電影命名。:)

 

 

MV5BMjMzODA4NDYzM15BMl5BanBnXkFtZTgwMTc0Mzc0NDE@._V1_UX182_CR0,0,182,268_AL_-2  (羅素克洛的『伊斯坦堡救援』可看出由這件影響澳洲頗深的大戰役所引發的反戰思想在電影作品中的傳承)

 

 

不過本片的戰爭背景「太平洋戰爭沖繩戰役」中美國大兵參戰的理由畢竟與澳洲參加「加里波利戰役」不同軍人們保家衛國的因素還是比較重些,所以影片最後完成對戰爭殘酷的寫實描述後,畢竟需要帶給觀眾一個光明正向的感覺,得將美軍與日軍有個正邪善惡的區隔以凸顯良善戰勝邪惡。這可以解釋為何片中除了主角杜斯在敵軍坑道中遇到的日本人也極度害怕、杜斯可以不分人種也救了兩個日本人外,對日方就沒有其他觀點的描述了。我個人是覺得影片以杜斯誤闖敵軍坑道、以及最後日本軍官的切腹,已經算是精簡地提到這個戰爭中日軍的背景。

 

有些評論認為最後這個日軍將領切腹畫面太過矯情好笑,我想如果有看過克林伊斯威特導演的『來自硫磺島的信』、或是對太平洋戰爭有所了解的觀眾,可能就會對這樣的畫面有另一種感受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這兩件事。

 

根據資料,美軍在參加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後,決定採用「跳島戰術」,也就是不採行逐一收復各島的戰法,而是收復一個島嶼後,跳過下一個島嶼,去攻佔下下一個島嶼,特別是跳略過防守比較堅強頑抗的日軍島嶼。透過跳島佔領,以海空封鎖的方式來孤立日軍佔領的島嶼,迫使其最後不得不屈服,如此大幅提升收復的進度與成效。在這些島嶼戰役中,以美軍登陸硫磺島、沖繩島這兩次戰役與日軍的戰況最為慘烈。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19~3/26,美軍死傷6000多人,日軍死傷2萬多人。克林伊斯威特導演在2006年拍了『硫磺島的英雄們』以及『來自硫磺島的信』這兩部片,分別以美軍觀點及日軍觀點來看這場戰爭,堪稱是以人道思維正反立場來詮釋戰爭與人性的經典。

 

『來自硫磺島的信』以在坑道內堅守的將領與小兵為敘事觀點,呈現出平民必須捲入違反自己性善理念戰爭的無奈與痛苦。故事最後渡邊謙所飾演的日軍將領就是在坑道內切腹自殺,怕死的小兵(象徵生命的價值超過一切愛國主義與口號)則躲在坑道內保留了性命,就像是"鋼鐵英雄"中杜斯在坑道內遇到的受傷日本兵。這也是我將這兩部片產生聯想的原因。

 

 

MV5BMTU2MjYxMjMyMF5BMl5BanBnXkFtZTYwMzAwMDc3.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MV5BMjE0NzgwODI4M15BMl5BanBnXkFtZTcwNjg3OTA0MQ@@.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MV5BMjE2NjI3MDk1Ml5BMl5BanBnXkFtZTcwMDc3OTIxNA@@._V1_SY1000_CR0,0,1504,1000_AL_  (克林伊斯威特導演描寫硫磺島戰役的兩部佳作『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渡邊謙在後者中飾演有人道思想的日軍將領)

 

 

「沖繩戰役」發生在1945年4/1~6/21(史實上本片中主角杜斯所在的77步兵師加入鋼鋸嶺攻堅戰的時間則在4/29~5/7,歷史上也記載了杜斯這位人物不拿槍並救了75名同袍的事蹟),日軍有死守的決心,使用大量的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摧毀多艘美軍戰艦,確定投降後也有集體切腹自殺的行動此戰役中美軍死傷超過4萬8千人,日軍死傷超過10萬,是太平洋戰役中死傷最慘烈的。這場戰役中還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沖繩百姓被日軍用來當炮灰、以及在日軍的脅迫慫恿下集體自殺的死傷人數高達14萬餘人。這個可怕的平民死傷數字間接造成美國決定對日本投下原子彈,以避免未來登陸戰中可預見的驚人死傷人數。

 

 

800px-Second_world_war_asia_1943-1945_map_de  (美軍「跳島戰術」中選定的路線,台灣很幸運不在路線中)

 

 

上面這張地圖可以看出美軍跳島的路徑,我們可不要以為這個跳島戰術與台灣沒有關係噢,當初台灣僥倖地沒有被列入必須佔領的島嶼之中,雖然因此台灣部分區域在戰時遭到美軍的轟炸,但卻避免了遭遇如同沖繩一樣的悲慘命運。

 

沖繩在歷史上被日本吞併的悲情、以及在二戰時期慘重死傷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相信到過沖繩旅遊的朋友應該可以從各個紀念遺址中感受得到,本片中鋼鋸嶺戰役的場所就是日軍為了防護首府那霸首里古城所設下的防線,首里城則在當時的轟炸中受到嚴重損毀。看過這部片後您如果有機會到沖繩旅遊,相信會有更多的感受。(PS.我在2010年時曾到過沖繩那霸旅遊,那霸馬拉松就是為了沖淡二戰時的死傷陰霾而創立的,這篇遊記中有關於沖繩歷史的簡單介紹,請參考:

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12283311-那霸馬拉松與沖繩小旅行

 

啊!話題有點扯遠了。還是回到電影吧!^_^

 

原本還想講一些關於演員演技以及人物塑造的部分,但本文字數已經超過3100字啦,我想就此打住吧!總之,本片演員的演出(包括安德魯加菲、泰瑞莎帕瑪、山姆沃辛頓、路克布萊西、雨果威明、文斯范恩等)都很精彩,劇本對人物的對白設計功不可沒(例如Smitty杜斯在壕溝中關於自己孤兒身世的談話)。戰爭片最怕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人物給人的印象不夠鮮明(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片中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以上簡單介紹了導演早年參與『加里波利』演出的經歷、太平洋戰爭跳島戰役背景、以及經典片『來自硫磺島的信』的內容,希望能對您欣賞本片有所幫助。我想,一部片可以讓觀眾產生感動、進而有了解劇中時代背景的衝動,應該算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感謝梅爾吉勃遜導演繼『英雄本色』、『阿波卡獵逃』後再次為我們拍出了好看又有意義的好片子,這是一部極為感人的絕佳戰爭電影,也是一部令觀眾為主角「堅持理念」而感動的勵志電影。非常值得觀賞!

 

本文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跳島戰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太平洋战争#.E8.B7.B3.E5.B3.B6.E6.88.B0.E8.A1.93

http://bogbit.com/the-battle-of-okinawa-the-taking-of-hacksaw-ridg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沖繩島戰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北大空襲

 

IMDb:8.6(的確精彩)

MyScore: 9.0(適合所有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