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zQ5MTI3MDc5MF5BMl5BanBnXkFtZTgwNTY2NjQ3NjM@._V1_UX182_CR0,0,182,268_AL_.jpg
這部『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的中文片名是翻譯自德文片名『Werk ohne Autor(沒有作者的作品)』。還記得2007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嗎?當時這部片帶給全球觀眾莫大的感動,德國導演賀克唐納斯馬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以一個負責竊聽文化界人士行動的東德秘密警察最後犧牲自己的良善光輝,讓觀眾感受到何謂高貴情操。
事隔10多年,導演再次以身為德國人所背負獨特且複雜的善惡糾葛思辨,從納粹前期開始到東西德柏林圍牆建立之後的歷史時期,架構了這部影片『無主之作』。大師出手,一樣也是內容深刻到令人感動落淚。
故事以德國當代視覺藝術家葛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的生平與畫作風格為改編藍圖,但是根據資料這位藝術大師看過電影後覺得這是對他的生平一種近乎毀謗的下流濫用。可能導演想表達的與藝術家的想法不一樣吧!><
MV5BNGUwYTQxZDYtYTZlMy00YmVhLTkyOTYtOTUwMzI2NTBlOWNhXkEyXkFqcGdeQXVyNTM2NTg3Nzg@._V1_.jpg MV5BYmNjMTA1OTEtYjllOS00YjhiLTg1NTYtZWJhODM2OGZkOWJkXkEyXkFqcGdeQXVyNDkzNTM2ODg@._V1_SY1000_CR0,0,706,1000_AL_.jpg
(英文版、德文版的海報,片名還是德文的較貼切,看過電影後會了解為何海報要如此設計)

劇情敘述一個小男孩巴內特寇特成長于德勒斯登,因任教職的父親不願意加入納粹而被迫搬到郊區,在那裡他深受同樣有著藝術心靈天份的阿姨薰陶,也目睹阿姨因為一些怪異行為被視為精神病患遭納粹強行帶走禁閉的殘暴過程。
在當時納粹的優生政策之下,阿姨被活生生施行絕育手術之後仍難逃進毒氣室的命運,這項不人道政策的實行幫兇是一名婦產科權威席班醫師,此人將來與寇特的命運有著極大的牽扯。席班醫師壞事做盡卻榮華享盡的人生遭遇也是本片的另一條故事支線。
寇特歷經了德勒斯登大轟炸、納粹戰敗、父親因戰時為保命還是消極加入納粹組織導致戰後無法恢復教職,青少年時期的寇特眼中所見均是德國的苦難。長大後思索人生意義與真理的寇特謹記著阿姨最後的教誨:「Never Look Away」,永遠緊盯著真實,唯有真實是存在的。
MV5BZTFlOGQ0OTAtZTFkMy00YzQyLTg4ZjgtMjI0YWM3YjdlNjcyXkEyXkFqcGdeQXVyNTc5OTMwOTQ@._V1_.jpg
(對寇特影響至深的伊莉莎白阿姨)
家道中落的寇特在人生波折中進到藝術學院,當時在東德共產主義統治下的藝術學院教授的是繪畫必須為社會人民服務,屏棄強調自我的藝術創新,寇特在此認識了一生所愛(因為這女孩的名字與阿姨一樣),人生也進入另一個階段。
在這前半段導演對於德國歷史中的悲劇、以及平凡百姓在納粹強權與鋪天蓋地而來的民心走向中的為難,表達了他的悲憫。老實說,在觀賞本片之前,我從沒想過在納粹初期以及東德共產時期現代藝術與畫家(如畢卡索等)是如此被污名化的,也不知道納粹除了屠殺猶太人之外竟然連對德國人自己也進行優生政策,任意殺害有可能遺傳缺陷基因的人民。導演以高超的說故事技巧所傳達出來的歷史傷痕與沈痛反思,讓人震撼。
MV5BYmFkMDU5MjctOWFjNC00NjgwLTg0NzgtMTA1ZmYyYzdjNDYyXkEyXkFqcGdeQXVyNTc5OTMwOTQ@._V1_SY1000_CR0,0,1553,1000_AL_.jpg
(蒙德里安的作品被這位導覽員批評得一文不值,此為納粹前期)
但是本片比『竊聽風暴』格局更大的一點,是導演除了聚焦在德國的歷史傷痛之外,後半段則是探討人該如何堅持自己的創作信念,以及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寇特在柏林圍牆建立前兩個月逃離東德來到西德,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就讀,受到一名教授啟發,把自己從前衛裝置藝術的跟風中解脫出來。在嘗盡了生活與創作上的種種失敗後,寇特因為一張當初主導優生政策的納粹落網新聞照片,觸動了他童年深埋在心中的回憶,靠著將昔日的照片(包括與阿姨的合照)轉換成人物肖像畫,再製造出模糊感,他舒解了心中對創作、對真實的疑慮,找到自己的創作靈感。觀眾也在一張張畫的製作過程中深深深受到那種傷痛與遺憾昇華出來的美感。
MV5BZWUzZDgyNDItYjJjMC00NWY1LThlOTgtMWJjZjcwYmE0YzZiXkEyXkFqcGdeQXVyMDA5NjIzMg@@._V1_.jpg
(從照片中找到創作靈感的寇特)
片中有不少段落讓人感動落淚,尤其是藝術教授對寇特說的一席話,那是關於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哲學的一段詮釋。這位教授在戰時曾經因戰機失事墜毀在韃靼而受到善良韃靼人民的照顧,當時他頭部受到重傷,韃靼老奶奶細心地照顧他,在他的頭上敷油膏、為他全身裹上毛氈。對教授而言,他一生中所感受到最真實的時刻、最真實的事物,就是那油膏與毛氈的觸感,從此之後他不斷想找尋那樣的真實感卻不可得。但是最後他領悟到如笛卡兒哲學所闡釋的:不管真實是否存在,我們的心靈在思索著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的心靈與思想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看見真實的自己。
這一席話不知為何讓我熱淚盈眶,也許是演員演技太好,也許是佩服導演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講出他心中關於這些人生哲學的反覆思辨,也許是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才是唯一的真實。
MV5BYzk2NDM2OWMtMzMxOC00NWUyLWIyOWEtYzcxYTVlMzE2MGNmXkEyXkFqcGdeQXVyNTc5OTMwOTQ@._V1_.jpg
(藝術教授的戰時經歷啟發了寇特)
片名取為『無主之作』,也正是寇特明白一切的真實都只存在于照片中的人物被拍攝的瞬間,他所創作出來的畫作其實是沒有作者的。結尾時已經成名的寇特終於體會到當年阿姨在眾公車長按喇叭聲中的心神激動,迴盪在影廳內的重低音配樂也似乎在嘆息一個敏感心靈的消逝、讓我們好像也感受到當時的阿姨與現在的寇特抓住心中真實的喜悅。
全片結束後的觀影心情是蠻沈重的,有些導演的作品就是會讓你在2、3個小時內(本片片長長達188分鐘)好像經歷了一場思想大躍進,也期待著自己未來會往更正向的道路前進。
PS.在片中飾演席班醫師的演員沙巴斯帝安庫克( Sebastian Koch)當年在『竊聽風暴』也與導演合作過。
總之,本片也是屬於必看佳片,長達三小時的故事並不會讓人覺得冗長或無聊,對於德國人民能有這麼好的電影創作者拍出這麼好的影片,我深感羨慕。
PS.我以前不知道這位畫家葛哈利希特的作品與畫風,片中他早期的照片轉成肖相畫的創作方法讓我想起柳原漢雅的小說『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書中有四位主角,其中一位是個畫家,他也是歷經種種失敗後將三位好友的照片改畫成肖相畫而成名。也許作家就是採用這位畫家的畫風設計寫作題材呢!^_^
A_Little_LIfe.jpg
(日裔美籍作家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的小說『A Little Life』受到廣大好評,目前已經由阿姆斯特丹劇團著手進行改編成舞台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IMDb:7.6

MyScore: 9.5(唯一可惜的是我個人覺得床戲太多、藝術學院的同儕胡鬧友誼段落也有點多餘,這可能也是『ROMA』還是勝出的原因。但這只是個人感覺,我絕無任何資格可以評論大師之作><)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