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評 (6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部電影是根據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原著小說改編,我沒有看過這部小說,關於原著與電影改編間的討論可以參考影評人藍祖蔚先生一篇精彩的文章: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11&eid=v211107
這裡就單純由電影來討論。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很湊巧,常常在路上看到郵差正挨家安戶地送信,心裡忽然想到”郵差”這部電影,十幾年前的片子,描述義大利一個小島上的一位郵差與智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詩人聶魯達之間的一段情誼,這位郵差原先也是找不到工作之下勉強湊數的半調子郵差,但是因為送信給聶魯達,讀了他的詩作,近距離觀察到了他的言行,體會了他的精神,這位郵差的一生(尤其是在心靈的層次方面)從此有了巨大的變化, 雖是多年前的老片,在今日觀賞起來完全不會覺得過時,畢竟感動人心的雋永佳作是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減損其價值的.
“郵差”這部影片中的郵差,雖是半調子郵差,但仍是認真負責的,這讓我想起”海角七號”中的郵差,同樣是半調子郵差,阿嘉這個郵差,對他的工作卻是既無責任心也無羞恥心(這話重了一點,但是的確是事實),更可怕的是影片中傳達出的訊息還以這種行為為有趣的笑點,並伴隨著利益的交換與親友的包容,仔細想想這部瘋狂地受到台灣觀眾喜愛的電影其實傳達出台灣民眾的社會價值觀,以及整個社會風氣對”在其位負其責”的認真概念的輕忽.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的.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貧民百萬富翁好在哪裡呢?
其實這個問題牽涉到一部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到底要如何判斷其好壞?導演及編劇究竟是想拍給看過原著的觀眾看?還是給完全不知道原著內容的觀眾看?但是不管以甚麼樣的標準來評斷,以像我這樣一個看過原著的觀眾的角度來看,這部”貧民百萬富翁”或許還算是部好片,但能拿下這麼多奧斯卡的獎項,真的是有一點太誇張了。我就拿劇情及角色塑造這兩點來討論吧!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久以前就在DVD出租店看到這部片子,可是一直引不起我的興趣去觀賞.直到最近在印刻雜誌上看到關於柯波帝(Capote)的介紹以及即將出版的其代表作”冷血”(In Cold Blood)中譯本的第一章,柯波帝原本是個記者兼作家,五短身材其貌不揚又是個有點娘娘腔的同性戀者,可是他有著”與你交談五分鐘,你就會想將所有的身世向他傾吐”的天賦. 1959年起柯波帝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訪談了美國堪薩斯州一個寧靜小鎮的一宗滅門血案所牽涉的相關人等(命案發生地目擊者,警方,兇手…),並花了約四年的時間寫成了這本文學史上空前(也幾乎是絕後)的”非虛構小說”,這本算是曠世巨著的作品在當時成為人手一本的超級暢銷書,也造就了柯波帝的名聲與地位,之後他縱情酒色生活靡爛,且未再完成任何一本作品,晚年(約在這部冷血完成後二十年)死於酒精中毒.小說第一章以描寫小鎮寧靜的氣氛開場,接著命案被發現,紀錄當天的所有相關人物的反應,以一段兇手返家的平靜敘述結束.這個精采的創作過程以及小說的絕佳文筆才真正點燃了我急切地想看這部片的慾望.
不過,看過影片之後的感覺是影片應該是拍給看過小說及知道這部小說完成經歷的觀眾看的,如果我不是看過上述的資料及文章,我可能只會把這部片的內容當成一個一般常見的”作家如何利用死刑犯的故事成名的過程”來看待,但是知道這個作者的背景以及真正閱讀過文本之後,對這部影片的感覺了解就比較深刻,也能體會影片刻意呈現的冷冽風格與印象.但相對地,也會覺得導演還可以拍得再好一點,影片以負面的觀感片面地突顯柯波帝欺騙死刑犯以取得獨家資料,卻沒有在他完成”非虛構小說”的難度及獨特性上多做探討,對作家與死刑犯之間敏感心境的心理轉折也著墨不多,我相信編劇對作家生平及其作品所做的研究一定不少,相較於一般娛樂片,這部片已經算是較具深度了,可是與文學作品相比,編劇還是選擇了較易切入觀眾心裡做簡單價值判斷的部分,有點可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送行者」讓我感到最訝異且最敬佩的是:一部電影竟然可以改變全世界大眾對一個職業的看法。一部好電影的影響力可以如此之大!
殯葬業,不管在哪個國家,在普世的價值觀念中,都是屬於較不入流的行業。也許在西方世界還好,在東方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陰影常常讓人們對「屍體(死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連帶地也讓處理死人的行業成為一個一般人不會想去碰觸的禁區。我們的觀念多半是:除非走投無路了,誰會想去做這種工作呢?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夜巡林布蘭
對林布蘭的認識是多年前買了一本書林出版社出的小書”好詩大家讀”,封面採用了林布蘭的畫作”老嫗閱讀”,我對其中的光影運用所造成的神秘與寧靜的氛圍深感著迷,後來在國內外有機會參觀畫作展覽時總會對林布蘭的畫多一點注意,但談不上研究與著迷,就是單純多一點喜好而已。”夜巡”算是林布蘭的名作,拍片一向以題材怪異影像奇特著稱的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選擇拍這部片,的確是很令人想一探究竟,可惜當時影片在新竹沒有上映。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德國電影,卻有著相當日本化的片名與宣傳劇照,無論你對這樣的片子是抱著好奇或是排斥的態度,觀賞過後,所有的感覺都只能被影片的內容牽引到一個層面,那就是-感動,省思,沉澱,珍惜.
這部片子大概是我觀影以來讓我哭得最厲害的一部電影了(第二名應該是”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早上看完DVD後一整天都持續陷在觀影過後的惆悵情緒中,也得承受因過度哭泣導致頭痛不適與雙眼紅腫的身心俱疲狀態.如此深受感動,是因為在劇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或是夫妻之間鶼鰈情深的感情,都深深處動了我對自己生活現狀的反省.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有關美國政府與中東恐怖份子之間的衝突與對抗一向不是我所喜愛的題材,但是對導演雷利史考特我是深具信心與敬意,所以還是去看了這部”謊言對決”,有關這部電影的優點在中時部落格中影評人菲利浦有一篇很精彩的分析文章,請參考 http://blog.chinatimes.com/rorschach/archive/2008/10/17/332627.html#335591,我的觀點大致與他相同,我就不再贅述了,總之是很精彩且不流於俗套的精彩娛樂片。
不過,就是因為是雷利史考特,總會覺得大師作品可以像”神鬼戰士”及”美國黑幫”一樣在老掉牙的類型片中令人一新耳目。可惜這部片好像比之前兩部略遜一籌,雖然很精彩,不過感覺上看完了就看完了,隨著影片落幕對這部片的感覺也就終止了,無法留有太多的餘韻。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兩部片只能選一部看的話,我會選擇”囧男孩”,當然,既然我這麼說了,表示兩部片我都看過了,而我比較喜歡囧男孩,除了題材較吸引我的因素外,囧男孩中主軸想呈現的兩個小男孩的情感、生活與觀點,與海角七號中主軸呈現的兩種中日男女愛情相對照,也比較自然動人.不過海角七號的枝節配角部分的確是出乎意料的精采.說實在,原本是不太想去看海角七號的,但覺得自稱是喜愛電影的人對這部近年來台灣電影的奇蹟片不加以關心的話好像說不過去,只好跑到華納威秀去與長長的人龍一起湊熱鬧了,真不是蓋的,非假日竟然出現排隊人潮,全部是要看海角七號的,真是盛況空前!囧男孩倒是出自真心想去看的,也沒什麼人,不用排隊.
兩部片就結構完整性與劇情合理性來看,都不能算是百分百的的沒有缺點.”囧男孩”的缺失在於孩子們間的無意義瞎鬧部分著墨略多,容易讓觀眾失去耐性,而將影片劇情拆成幾個不連續的段落,感覺上是編導還沒有做好拍一部劇情長片的準備,所以只好將故事拆開來說,幾個大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巧妙的連結,串聯起完整性的話,這部片子就幾乎沒有結構上的缺點了.”海角七號”最大的敗筆在於男女主角間的感情進展難以自圓其說,而貫穿全片以動人的日語旁白與配樂營造浪漫催淚氣氛的情書主軸,仔細想想是跟這部片的劇情與故事內容幾乎沒有什麼關聯的,這是蠻諷刺的弔詭,一個佔影片長度甚多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將之抽離而不影響故事進展的,而劇情中將其與影片中人物連接起來的原因又太過牽強,可以說,這些情書段落像是一支支的MTV穿插在影片中,隨時讓觀眾被置入行銷地感動一下,親日一下,落淚一下,然後看完整個影片後仔細一想,ㄟˊ,我剛才是在哭什麼哭啊?所以”海角七號”即使在段落的銜接上很流暢,但有些本質上不合理的地方使得這部片無法像”囧男孩”那樣令人在看完後的回味期還能有更深層的感動.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荒廢了好久沒有動筆寫點東西了,最近是看了一些DVD及書,總是沒有完整的時間將心得轉換成文字,也許可以陸陸續續寫些短文來做些紀錄.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蝙蝠俠迷,也沒有看過”蝙蝠俠四開戰時刻”,所以無法體會片中不斷出現的蝙蝠俠須處在不能揭穿身分的黑暗處打擊犯罪的苦衷與內心掙扎,(老實說這部分還蠻令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但這部片依然感動了我,原因還是在於片中所討論的主題:人性中的善與惡。
人性中的善與惡一直是電影的好題材,而能模糊其界線卻又能呈現其中分野的唯妙人性兩難處的作品大部分就是佳作了,就像前一陣子的”美國黑幫”與”黑金企業”。而這部”黑暗騎士”最令人動容的片段,也就在於片尾兩艘貨輪上的人們所做的決定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人性本善”是這部片想要闡述的價值觀,而如何讓自己人性中幽微的”惡”不被激發出來,不至於像片中的檢察總長光明騎士最後荒謬地被”小丑”拉到了同一層次,則是這部片留給觀眾的省思。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父親一向有心臟瓣膜狹窄的問題,但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每天持續的清晨散步讓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保持良好,最近一趟美國行過度的勞累及長途的飛行,終於讓他的心臟問題爆發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父親的身體機能及腦部運作突然退化得很厲害,目前已經返國等待進行心臟瓣膜替換手術.在這段期間身為女兒的我也沒什麼心情看看寫寫了,現在才知道要能寫出一些東西來還真得心無旁騖才行,不禁想起美國早期的女作家Kate Chopin (1850-1904) 可以在繁忙的家務中一手抱小孩一手寫作,完成許多短篇故事及名作”The Awakening”,實在是天賦異稟老天爺賞飯吃啦!
這三部是在這段期間僅看過的片子,很巧的是前兩部都與父親的題材有關.“雜貨店老闆的兒子”男主角因父親心臟病發而返回普羅旺斯山間幫忙母親經營雜貨店,開著行動店舖車穿越在大大小小的山區聚落中,片子透過他心情的轉變呈現出導演想探討的父子關係問題及關懷獨居老人的議題,所以看這部片時心情格外覺得能與劇中人相呼應,也感動得掉了不少眼淚,不過這部片子是屬於那種觀看當時覺得很棒,看過後卻越回想越覺得缺點一一浮現的那種,現在想想劇情最後的安排未免太過天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一個人既定的思維模式若是這麼容易改善與轉變,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與紛爭了.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子的DVD租來已有一段時日了,直到今天才有空仔細地欣賞,果然又被感動得留了一些眼淚. 許鞍華的電影主題一向有著對平凡人物的深切關懷,這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似乎是自2002年”男人四十”之後睽違多年的又一佳作,也在這次的香港金像獎中頗為風光.
看這部影片的感動,好像是觀賞”秋天裡的春光”及”令人討演的松子的一生”的感動,只是因為片子要關懷的主題頗多,削弱了單一主題的力量,姨媽同時代表了時不予我的舊時代知識份子,孤單的獨居中老年人,因為寂寞而一再甘願被騙的女子等多種身分,所以我們也就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同情與無奈.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當初看這部片真是哭到可以用"泣不成聲"來形容.我當時看完心裡的感想是:在松子的一生中只要有個人願意給她一個機會讓她去體會被愛被需要的感覺(被需要也許更為重要),她的結局就不會如此令人心酸了.
我們每個人在經歷人生轉折點的時候,也是這股被需要的感覺支持我們做下許多決定繼續我們的人生的吧!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這部情節說穿了有點老套的愛情小品在精湛的編劇技巧下呈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風貌(光看英文片名就覺得不簡單).當我發現編劇就是”贖罪”的編劇提姆畢芬時,不禁會心一笑.”贖罪”是採用影片中敘事觀點及時間因果一再巧妙變換的技巧將一個簡單老套的愛情故事說得極具質感與深度,而這部”愛情三選一”則以一個面臨離婚的父親向女兒敘述自己多年來在事業情感幾經轉折的人生歷程及心境變化,並要女兒猜出故事中誰才是自己的母親,這樣一個有趣的情境作為影片的敘事主軸,戲中戲的說故事方法、小女孩的天真回應與小小偵探般的猜謎樂趣、以及三不五時的主軸劇情中斷,再再增加了影片的活力與新奇感,成功地包裝了這個純粹展現知識分子中產階級雅痞風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對美國九O年代政治現象及柯林頓性醜聞案的觀點以增加一些影片的深度,但這部分總顯得誠意不足而淪為有點無病呻吟.
所以,雖然加上了大量知性的包裝, 基本上,這部電影還是個十足浪漫而虛幻不實的愛情故事,不禁讓我聯想起最近看的小說”燦爛千陽”,同樣都是以出色的說故事技巧,來彌補內容上太過戲劇化及類型化的缺點.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部由法蘭克戴瑞邦編劇執導的史蒂芬金小說改編作品,果然延續了前兩部作品”刺激1995”及”綠色奇蹟”的高水準成績,使得想看熱鬧的觀眾可以得到驚悚懸疑的心情起伏及感官刺激,想看門道的觀眾也可從中看到對人性中面對未知恐懼的心理層次探討以及對宗教信仰與理智人道的衝突掙扎辯證.看完之後在哀愁虛幻的動聽配樂中我幾乎無法起身離開戲院,真的是太好看了!自從看過史蒂芬金的小說”勿忘我”後對他的敬意又重新湧現!腦中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找原著來看.
故事在劇中的律師以幾近偏執的態度拒絕相信男主角陳述的事實,並狹隘地認為是其挾怨報復想使他出醜, 就開始進入了主題與核心,人與人之間想法差異之大與溝通難度之高,私心、排他、無知、狂妄注定要成為人類面對所有未知困境的罩門.不知道原著中是怎麼寫的,電影中安排一位集上述缺點於一身的宗教狂熱婦女,並在片中代表了”惡”的一方,與男主角所代表的智慧理性人道”善”的力量相抗衡,並幾乎得到壓倒性的勝利,最後還是需要藉助科技的暴力象徵-槍,才能將之毀滅,這一點在西方這麼一個宗教佔著極重要地位的社會環境中是相當大膽的安排,很容易被冠上褻瀆宗教的罪名,所以我是覺得建構這樣的角色是需要相當的勇氣.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最進接連租了好幾部關於孩子成長的電影DVD, “放牛班的春天”,”聽見天堂”,”想飛的鋼琴少年”都是其中的佳作,而且很湊巧的都是歐洲電影,分別為法國片,義大利片及德國片.所探討的主題也都很湊巧地包括了在特殊項目資質優異的孩子所遭遇的問題. 這幾部電影的故事內容大綱都可以在開眼電影網上查到 ,我在這裡就不多贅言了,我比較想討論的是這幾部片的相似點及其涵義.
“放牛班的春天”及”聽見天堂”的背景都是在一所由極為苛刻嚴厲的院長所高壓統治的輔育院,故事的進行也都循著一個好老師鼓勵照顧學生的主軸,最後成功地啟發了孩子主角對自己天賦的認識及珍惜,建立了孩子們良善積極的人生觀及創造力,也顛覆摧毀了代表漠視孩子人權保守壓制勢力的院長統治. “放牛班的春天”中由一群原本被認為行為偏差無可就藥的孩子們所唱出的一首首合唱曲及”聽見天堂”中由一群眼盲的孩子所演出的聲音舞台劇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而天賦異稟的孩子主角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如天籟般的男高音及”聽見天堂”中一段表達四季變化的音效錄音更是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動人的部份.可以說這兩部片在結構劇情主題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結局都是過於簡化樂觀地可以撼動惡院長的統治威權,但還是讓所有觀影者感受到一股高尚的情操與正義的力量,也不禁感慨一個好老師對學生是多麼的重要!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如果說”黑金企業”中丹尼爾戴路易斯的演技叫做”逼真得恐怖”的話,這部”玫瑰人生”中女主角瑪莉詠柯蒂亞絲的演技則只能用”出神入化”來形容了.不過就像是張曼玉遇上王家衛,楊紫瓊及章子怡遇上李安一樣,演員的演技要遇到好的導演才能被琢磨激發出來,再加上好的劇本及好的角色,能演到這樣的電影真可算是個幸運兒了,不過當幸運來敲門時,當然也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瑪莉詠柯蒂亞絲憑此片打片天下無敵手,囊括大大小小無數影后獎項,,讓她的努力有所回報,實力也受到肯定.當時看奧斯卡頒獎典禮她上台領獎時我還沒看過這部片子,不太能體會她的心情,等到最近在二輪戲院終於看完這部片後,才能體會她當時的感動.
看這部片很容易聯想到許久前的一部港片”阮玲玉”(張曼玉主演),同樣是知名女星的傳記電影,也同樣運用獨特的手法拍出不俗的成績,印象中”阮玲玉”的手法更為特別,將飾演阮玲玉的演員的生活與所飾演的阮玲玉生活虛虛實實穿插在一起,在當時是很新的敘事技巧,後來有一些電影也採用這種方式.而”玫瑰人生”採用以較普通的回憶方式來紀錄法國國寶級歌后愛迪琵雅芙的一生經歷,全片由並非完全照時間順序的段落式回溯片段組合而成,最後她臨死前的回憶是全片力量與特殊之所在,她對父親不離不棄愛的由來,她失去幼女的傷痛,被編導刻意地放在全片的最後輕描淡寫地帶出,突顯出她缺乏被人了解的內心世界.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最近租了一部DVD”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這部伊朗的電影入圍1997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真沒想到這已經是10年前的作品了)。從伊朗的國寶級導演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以來,伊朗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質樸與真誠,在技術上沒有華麗複雜的電影技巧卻在主題與內容上具有深刻豐富的人文內涵。
這部「天堂的孩子」也是一樣,劇情很簡單,一個窮苦家庭,哥哥不小心將妹妹送修縫補的鞋子弄丟了,兩兄妹不敢告訴已經為付不出房租而焦頭爛額的爸爸與體弱多病的媽媽,哥哥想出了與妹妹輪流穿自己的破球鞋去上學的方法,早上妹妹先穿去上學,下課後火速衝回家附近與哥哥換了拖鞋,哥哥再穿著這雙唯一的破球鞋狂奔去上學,片中穿插了哥哥遲到遭校長為難、爸爸到高級住宅區挨家挨戶按鈴兼差當園丁賺錢等次要情結,另外主要的情節還有兄妹倆發現妹妹的舊鞋竟然在一個小女孩的腳上,跟蹤回她家想要回鞋子卻發現那個女孩的爸爸是個盲人,他們好像比自己更窮,於是無言地回家,沒想到那個小女孩後來換了雙新鞋,將舊鞋給扔了。結局前的高潮是哥哥參加全市舉辦的小學生長跑大賽,立志要得第三名,因為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這樣他就可以將獎品換成女鞋給妹妹了…………。所以DVD上的介紹是: 「人人都想得第一,而他只想得第三名」。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看完這部電影,並沒有覺得這部片是想要表達人性的貪慾以及男主角丹尼爾是銀幕上最殘暴凶惡的人,(這兩點都是目前所看到的影評及介紹中所強調的),我覺得它想表達的是一種事事求贏的慾望,如何主宰一個人的努力、言行、舉止、處世、態度,丹尼爾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就像他劇中的台詞:”我無法忍受別人的成功!”正好我身邊就有這種性格的朋友,所以我完全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丹尼爾的行為模式,非常努力,工作為重,傲視群倫,不耐庸才,言行舉止充滿自信與驕傲,處世態度則是可以與一般人和平相處,但對競爭對手絕對有將之鬥垮的決心,同樣地,他們都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無法傾聽,因為對這樣事事求勝的人來說,”自己是最好的”這個信念太重要了!這應該是之所以讓他們勇往直前的動力!所以,必然地,他們幾乎沒有深交的朋友.這是影片後段丹尼爾必須孤獨的原因.所以我可以理解他為什麼如此接納他的弟弟,因為他太孤獨了,他相信他的弟弟身上流著跟他一樣的血液,擁有一樣的好勝基因,他以為他看到了同伴.
所以,人性的貪婪雖然是本片主題之一,但人性中想贏的慾望才是丹尼爾這個角色的主軸吧!影片中非常著痕跡地用丹尼爾因想取得鋪設輸油管的土地而受洗,對照牧師伊萊因金錢上的需求而褻瀆上帝,但我並不覺得這是貪心,前者是因為他想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後者是因為他真的走投無路了,已經擁有很多還想再有更多,才是貪心吧!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