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大文豪契訶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需要我多贅言了,不過我一直以來只讀過他的一些短篇小說及劇本,最近因為旁聽了交大外文一門課"二十世紀戲劇選讀",又重讀了他的"櫻桃園"(Cherry Orchard)英文版,也就順便再讀了"三姊妹"及"凡尼亞舅舅"這兩個劇本的中文版,還有"第六病房"這本小說。
老實說,契訶夫這些劇本雖然極具盛名,不過讀起來還是沒有他的短篇小說那麼有趣。那些在舊俄時期即將被揚棄時的時代氣氛下所完成的劇本,劇中人物非常強調"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在現在看起來好像會有一點共產黨宣傳語句的八股味道,伴隨著劇中呈現的人性洞察與智慧之光,感覺總是怪怪的。(當然,這是極端膚淺的個人觀感^_^,絕無不敬之意。)但是他的短篇小說就不一樣了,他一生中寫了數以千計的短篇小說,幾乎篇篇字字珠璣,充滿對芸芸眾生悲苦生活的憐憫,他若不是44歲年紀輕輕就死於肺結核,不知還會為人類留下多少智慧瑰寶。
而"第六病房"是他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內容敘述一個設施簡陋的公立醫院院長與其中一間精神病患病房內的病人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情節,重點大部分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以及對社會體制如何界定精神病患的弔詭提出質疑,當然主要還是那股悲憫的精神充滿整個作品。雖然沒有他的短篇小說好看,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品。

不過,我卻是被書後所附的另一個很短的短篇小說"大學生"所深深感動,這是契訶夫自己最喜歡的短篇小說,大約不到四千字吧!內容也非常單純,就是一個大學生在寒冷的冬夜裡在篝火邊取暖,對著兩個寡婦講聖經福音書中使徒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事。
不知道是契訶夫簡鍊深刻的文字所塑造的意境令人感傷,還是文中所流露出對人性脆弱的悲憫令人感動,我在圖書館中讀著讀著竟然淚流滿面,還必須出動好幾張隨身包面紙才能擦乾眼淚擤完鼻涕。真的是非常特別的經驗。
我想是因為我從彼得的行為中體會到,人要做到成為一個自己所期許的好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彼得原先對耶穌信誓旦旦他縱使一死也要認他,但卻在是到臨頭時三次否認是耶穌的門徒),而耶穌的行為,又是多麼的寬容(耶穌在未被捕前,就預言並告知彼得,他將在雞鳴前三次不認他),人性的脆弱與偉大,從古到今,沒有改變。彼得離開人群,遠遠望著被刑求的耶穌,傷心地痛哭,那種面對人性缺陷的無可奈何,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我不是信教人士,不知道為何會如此感動,回家後在網路上找到"大學生"的原文,再讀一次,才了解那是契訶夫文字的力量,他在他所塑造出的幽靜、孤寂、寒冷、溫暖、眾生為生活掙扎、天地蒼茫等等種種氛圍之下,講一個眾所周知的聖經故事,讓這平凡的故事有了永難超越觸動人心的力量。

我非常珍惜這個閱讀經驗,他讓我體會到文字難以名之的魔力。

契訶夫"大學生"原文英、中譯,請參考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131683485/
找個安靜的時光與角落,如果您讀過之後也深受感動,非常歡迎並感謝您將心得與我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