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這一部描寫政治界黑暗人性的影片竟然在片尾時令我默默地流下淚來。
這部片的劇情是以一個美國民主黨黨內初選兩大巨頭力拼俄亥俄州席次的選戰為背景,以雷恩葛斯林飾演的競選幕僚史蒂芬為主要人物,用他的觀點來看這一場選戰,並描繪出他周圍所牽涉到的候選人、幕僚長、年輕女實習生、大報記者等等其他人物的眾生相。影片開始到全片幾乎三分之二的地方,並還看不出這部片太令人驚艷的地方,就是一些這類影片少不了的、想當然耳的陰險鬥爭與人性詭詐、雙方陣營及其他勢力的利益考量、候選人的原則標準與現實妥協等等。但是影片進行到了最後約三分之一時,故事開始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劇情轉折,呈現出令人幾乎難以承受的沉重,同時也讓這部影片展現了難以言喻的力量。
以下有雷。--------------------------------
與男主角有肉體關係的二十歲女實習生茉莉,竟然曾與喬治克魯尼飾演的候選人莫里斯有過一夜情,而且還懷了孕,身為天主教徒的她走投無路只能求助於莫里斯,男主角陰錯陽差之下接了莫里斯給茉莉的回電,因此知道了這個秘密。劇情自此急轉直下,崇拜莫里斯的史蒂芬一開始還是想幫忙化解危機,找錢幫助茉莉墮胎,並要求她封口返鄉。
不料就在此時史蒂芬自己因忠誠度的問題被菲利浦西蒙霍夫曼飾演的幕僚長保羅開除,史蒂芬憤怒之下誓言要做毀滅性的報復,茉莉因太過害怕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暴而選擇自殺。
就在史蒂芬目睹茉莉屍體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信仰就變調了。世界對他來說不再是光明的,人性黑暗的陰影將永遠跟隨著他的一生。後來雖然他因掌握這個秘密要脅莫里斯,成功地反敗為勝成為幕僚長,但以前那個相信”好的候選人可以帶來更好的世界”的那個對政治擁有熱情、懷抱使命的年輕人已經再也不存在了。接下來的所有選戰操盤、政治酬庸等等戲碼,他只是行屍走肉般地冷眼參與著。
導演最後以一個他漠然、絕望的臉部特寫鏡頭,對應著一個選民激情熱絡、充滿政客謊言的競選造勢活動,作為影片的結束。
片中各個演員的表現都相當出色,男主角雷恩葛斯林與飾演茉莉的伊雯瑞秋伍德那場洩漏出真相的關鍵戲演得真是令人震懾。接下來從茉莉墮胎到自殺、史蒂芬被保羅開除、被對手陣營羞辱、到他拿到茉莉的手機在車內聆聽留言時崩潰哭泣,整段戲一氣呵成,剪接的張力將整部戲推向最高潮。實在是非常令人讚嘆。不禁令人期待:演而優則導的喬治克魯尼,也許會成為另一個克林伊斯威特啊!
關於美國政治選戰題材的影片所在多有,例如”請問總統先生”、”白宮風暴”、”暗潮洶湧”、”桃色風雲搖擺狗”等等。但這部電影故事情節特別的地方,則是並非以選戰結果如何為主軸,也並非以一個候選人的道德掙扎為重點,而是以一個幕僚的職場生涯成敗為鬥爭的焦點,以及以一個年輕女實習生的生命做為”人性本善”這個信念的終結。
茉莉的死亡將一直維持高理想形象的候選人莫里斯徹底拉向凡夫俗子的層級,當事不關己時,滿口理想正義是非常容易的,但當事件可能危及自身利益、名譽、或是生命時,人性中的怯懦天性幾乎肯定是會讓人選擇隱瞞真相、逃避責任。莫里斯極力撇清自己與茉莉之死的關連,其實是人之常情,他仍然是一個寧可輸掉選戰也不願妥協政治酬庸的優等政客,但他卻是一個害怕失去名譽而可以抹煞良心的混蛋。
史蒂芬呢?他在片中代表的是某種良心與熱情,是一種可以做片面妥協但仍有一定理想的代表,也是唯一全盤知道真相的人。可是他最後仍選擇將茉莉之死作為護身進階的工具,為什麼?因為衡量之下,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這世界是一灘爛泥,公布真相除了讓相對之下比較有理想性的莫里斯落選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只是當他做了這樣的決定時,世界的醜惡與黑暗便已將他吞噬,也將觀眾吞噬,他最後的漠然與絕望,也代表了觀眾的漠然與絕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發覺自己竟然陷入了無比的沮喪及無力感之中,這部電影逼著我們正視世界的醜惡、逼著我們去想像政治人物背後一切的骯髒與虛偽、逼著我們去感受活在謊言所建構的社會下的悲哀。這也是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流下淚來的原因。
看完電影開車回家的路上,看著滿街飄揚的競選旗幟,聽著收音機的選戰新聞,不知為何眼淚又不斷地流下,其實並不是為了這個四年就得忍受一次的烏煙瘴氣,也不是為了早已認清無藥可救的政治亂仗,只是看了電影之後,感到人類的理性、智慧、理想、良善,都不斷地被一股力量往下拉,而這股力量,卻又是人類的集體意識所造成的,如此弔詭、如此黑暗,如此恐怖,怎不令人難過?
另外要提的是這部片的英文片名,影片資料中提到喬治克魯尼堅持片名從原劇作”法拉格北站”改為”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在莎士比亞劇作”朱利阿斯西撒( Julius Caesar)”中,這一天是羅馬統治者西撒大將軍被暗殺的日子,一個預言者告訴西撒,要當心這個日子,所以這個片名暗喻著某種陰謀和詭計。
不過就我粗淺的認知,在”朱利阿斯西撒”這個劇本中,西撒是被一群害怕他獨裁稱帝的政客所共同謀刺而亡的,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布魯特斯,起初西撒奮勇抵抗,但當他看到謀刺者中也有布魯特斯時,他放棄了求生,只說出:”也有你嗎?布魯特斯?”(這是這個劇本中的名言),隨後被亂刀刺死。而布魯特斯並非為私利去行刺西撒,他是真的被其他政客說動,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拯救羅馬。
全劇的重心除了上述布魯特斯的背叛外,就是在西撒死後布魯特斯與擁護西撒者安東尼各自發表的一篇公眾演說,盲從的民眾起初被布魯特斯的演說所感動,覺得西撒死有餘辜。後來安東尼抬著西撒屍體出現的演說更勝一籌,挑起大眾對西撒的追思與感念,竟然一舉扭轉劣勢,讓民意沸騰,轉而追捕謀害西撒者,參與謀刺者無一善終。而安東尼雖然沒有參與謀害西撒,卻因西撒的死成為後來統治羅馬的三巨頭之一。
莎士比亞這個劇本對政治的敏感微妙、情誼與背叛、政客的抉擇操作,以及群眾的心理刻劃,都有很深刻生動的描述,放到現代的社會政治生態中來看也相當貼切。
如果這部片真的要以朱利阿斯西撒這個作品作相當的解讀的話,將是一件大工程,就不在本文範圍討論之內了。觀眾不妨自行就電影中人物之間的利益糾葛與信念衝突,與莎翁這個劇本人物關係對照一下,相信會有另一番延伸的趣味與體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