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聲明,我不是殺戮電影迷,對日本目前盛行的邪惡驚悚推理小說也幾乎完全沒有涉獵,所以這是我第一次看三池崇史導演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試圖進入作者貴志祐介的世界。會去看這電影一方面是想拓展自己觀影的視角,但很大的一個因素是因為電影文宣上將這部影片與”告白”相提並論,大島哲也導演的”告白”已是我心目中的經典,所以想去一探究竟。
看過之後,覺得這部影片其實與”告白”差之甚遠,無論是主題、形式、企圖心、震撼度、感人度、、、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等級,所以如果是與我一樣想法的觀眾是可以不必花這個錢及時間進電影院觀賞的。不過這部影片並不難看就是了。
基本上這部電影的前二分之一是拍得蠻好的,雖然大家應該都由文宣資料中已經了解了大概的劇情,就是一個幽默風趣的萬人迷高校教師原來是個殺人狂,但是導演說故事的方式還是將整個情節呈現得頗有懸疑感,主角蓮實老師到底是正是邪?他的行為到底是否是像片名(Lesson of Evil)一樣要探討人心中的邪惡、或是現今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師生戀、校園霸凌、同性戀、土霸家長等等)下對人性陰暗面的滋長?
導演藉由蓮實老師在人前的風趣瀟灑、以及獨處時的詭異環境(接近墓園的破敗廢棄小屋),慢慢增加了觀眾心中對這個人物的懷疑與不安,接著他的行為似乎慢慢脫離”好老師”的定義,更增加了觀眾心中的疑慮,影片在這部分氣氛的營造是相當成功的。我個人是覺得在觀眾”心中認同主角是正面角色、卻慢慢看著他做下許多奇怪的行為、最後不得不認清他的邪惡罪行、進而想想導致他邪惡罪行的背後原因”的心理轉變過程中,其實是很好發揮、也可以拍得很言之有物(如同”告白”)的。
可惜導演沒有這樣的企圖心,也或許這種殺戮影片其實就是懶得談甚麼道理、只要觀眾享受驚悚血腥的快感吧。影片的後半段從蓮實老師露出真面目開始,就進入了血肉模糊的爆漿大屠殺,殺得血流成河、順理成章。影片一開頭對蓮實老師這個人物的心理缺陷所營造的神祕感(甚至還用上了北歐神話奧丁的典故),就讓一段剪接得很精彩酷炫的蒙太奇來交代他在美國求學工作的過程帶過了事,而且還隱約將這個人物之所以心中邪惡高漲的原因,歸咎於受到一個洋人殺人狂的啟發激勵,這樣他自己(日本人)就沒有責任啦!雖然是很聰明的手法,但也是很偷懶的手法,我個人是覺得影片從這裡開始就與”好片”的定義說再見了。
所以影片後半段大概也就是那樣了,尖叫、奔逃、屠殺、大量血漿,受害學生群眾中有典型的說風涼話自私份子、盲從份子、奮力一搏的小英雄、、、等等,在觀眾快要有點受不了時(畢竟,要殺光全班三十幾個人是要花點時間的),影片終於結束了。留在觀眾心中的,恐怕是不快的感覺居多吧!
而之所以不快,我想原因就是出在導演對這個主要人物的處理令人有點失望,誰也不想看到一個其實可以經營得複雜一點的角色最後只是一個很一般的變態殺人魔吧!而且我們不會將自己投射為殺人魔,只會將自己投射為受害者,看到劇中受害學生只會愚笨地尖叫著坐以待斃,一種無力感當然由然而生。
不過必須老實說,雖然這部片在內容上沒有很值得稱道的東西,但是技術上導演說故事的手法是很精彩的,藉由剪接、攝影、配樂,將那種殺戮的詭異氣氛營造得頗為成功,尤其是那首主旋律”Mack the Knife”的運用,真是出神入化,我想看過的觀眾以後哼起這耳熟能詳首旋律輕快的歌時,心中一定會想起歌詞的意思(其實是在描述一個殺人狂的心境)、不寒而慄吧!
最後說說劇中我最喜歡的一段,主角蓮實老師在高校中教授英文獲得全校師生一致愛戴,卻只有其貌不揚惹人生厭的物理老師對他感到懷疑進而調查他的背景,為什麼呢?這位物理老師說:”因為我從小看到這種頭上頂著光環的人我都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卑,但是面對蓮實老師我卻一點自卑感也沒有,不管他在人前多麼光鮮亮麗,我就是不會自卑,我等了半年,卻還是一點自卑感也沒有,於是我知道應該有那裡不對勁。”面對邪惡的本質,你不會感到自卑,這個觀點非常有意思。
另外,就是劇中拿著弓箭已經逃出校園的男學生為了想救出才剛開口示愛的女同學而返回屠殺現場,那一段還蠻令人感動的。
還有,如果一定要為這部片那近似荒謬的大屠殺找個說法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將殺人魔老師視為一個宰制人民的威權象徵,而一般人民受到壓迫時,其實也是像劇中的女學生一樣,只會尖叫、悲泣或是愚笨地逆來順受吧!頗有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味道。
總之,這是一部還不難看的恐怖推理殺戮電影,不要期待它有”告白”的深度與水準,片(書)名”惡之教典”取得太好,其實內容與人心邪惡的深沉探討有點差距,基本上就是一個可以討好特定觀影族群的商業片,不是殺戮電影迷的觀眾進場前要有心理準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