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zE4MDk5NzEyOV5BMl5BanBnXkFtZTgwNDM4NDA3NjE@.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MV5BMzc1NzgwMzgyM15BMl5BanBnXkFtZTgwMzAwMzQ1ODE@.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今天看了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影片『流離者之歌(Dheepan)』,故事敘述斯里蘭卡人移民歐洲的困境。令我想起另一部也跟移民心路歷程有關的電影『愛在他鄉(Brooklyn)』,兩部片雖然風格差異極大(一走傳統好萊塢敘事明星擔綱路線、一走另類觀點影像敘事非大牌明星擔綱路線),但對於移民者身處異地時彷徨恐懼但又須勇敢面對的心境描寫是一樣精彩。

 

『愛在他鄉(Brooklyn)』由愛爾蘭與英國共同出品,根據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 COLM TOIBIN)的同名小說改編,敘述在1950年代愛爾蘭經濟蕭條期間,人民大量移民美國紐約的時代背景下,年輕女孩艾莉絲靠著姊姊的協助隻身來到紐約的生活,故事包涵了她與姊姊的感情、以及她在紐約與愛爾蘭的兩段愛情。

 

女演員莎柔絲羅南 (SAOIRSE RONAN)將這個女主角艾莉絲詮釋得相當令人驚豔,觀眾彷彿跟著她經歷了愛爾蘭的蕭條、小鎮閒言閒語令人窒息的桎梏、初次搭輪船遠赴紐約的驚恐委屈、在紐約人生地不熟的鄉愁、飽受同儕壓力又想立志向上的決心、陷入戀愛中的歡喜、人生經過歷練後重返故鄉見到相同的人事物卻已有不同的見解與應對,最後觀眾也跟著她重返紐約,真正成為一名布魯克林人。

 

這部片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女主角與姊姊之間的感情,片中描繪得相當細膩深刻,觀影時我數度為她們的對話與信件文句掉淚。這樣深刻地描繪也讓劇情設定艾莉絲回愛爾蘭後對貴族男子Jim(Domhnall Gleeson飾)的追求無法拒絕有了合理性,因為Jim家族的慈善基金是以姊姊的名字命名的。否則如果只是Jim的翩翩風采與對等學養就讓艾莉絲忘記了在紐約已經成婚的丈夫Tony(Emory Cohen飾),說服力可能就不是很夠了。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已經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我個人覺得本片比較可惜的地方是結局收得過於老套,尤其是輪船上那一段。片尾當艾莉絲再度搭乘輪船回到紐約時,在船上她已成為識途老馬,劇情設計讓她如同當初被同鄉老鳥照顧時那樣、傳授經驗給第一次離鄉的年輕女孩。當艾莉絲倚身在甲板欄杆前時,我多麼希望編劇不要安排她講出類似的台詞,因為這樣未免太落入俗套了,這麼好的一部電影不應該落入這樣的俗套收尾啊!

 

可惜編劇還是將這個搭船段落安排成艾莉絲一個身份的轉換與傳承,雖然有頭尾連接的味道,但可惜實在太過斧鑿了。也讓這部影片最後的感人力道、以及女主角的演技表現稍微打了些折扣。

 

不過本片除了這一點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好。女主角的演出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可惜沒有得獎,她是我心目中今年的影后。莎柔絲羅南出生於紐約、幼年時全家搬回愛爾蘭,她以這樣的身分背景來詮釋電影中的角色艾莉絲,實在是很有意思。

 

PS. 2016/09/07 補記:

由於最近讀了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短篇小說集,其中有一篇「伊芙琳」,描述一個身負照顧家庭重擔的愛爾蘭女孩伊芙琳在內心掙扎是否要跟愛人搭船私奔,故事與氛圍很能讓人聯想到這部片,不知道本片原著作者是否曾經從中得到靈感,兩相對照很有意思。「伊芙琳」全文不長,請參考: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362085/ 

 

IMDb:7.5(爛番茄有97的高分喔)

MyScore:8.9(就是結局差了那麼一點點)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再來簡單談一下『流離者之歌』

 

本片是法國導演賈克歐狄亞( JACQUES AUDIARD)的作品,得到2015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是一部深刻的移民主題電影。

 

故事敘述一名斯里蘭卡的游擊隊員在家園被毀、家人死亡之後,使用假護照與一名女子和一個九歲女孩冒充一家人移民法國的故事。化名Dheepan的游擊好手成了巴黎街頭賣便宜貨的小販(這些小販是大家到歐洲觀光時一定會遇到的特色之一),之後在一個貧民窟社區找到工友的工作。一心想融入新生活的他必須面對假妻子對環境適應不良的問題、還有對假女兒人道照護的責任、以及舊時戰友不讓他脫離戰爭夢魘的困擾,最後還要挺身對抗社區黑幫的暴力橫行。

 

片中借由這三位假家人面對離鄉背井、語言不通時的反應,總括未開發國家人民移民歐美已開發國家時的困境,以及人性勇敢與畏縮、光明與黑暗的種種面向。另外也借由法國種族雜處的邊緣地帶所暗藏的嚴重非法暴力問題,預言了戰爭暴力陰影在人類社會中不可能絕跡的悲歌。

 

不過影片最後讓這一家人終於因為長久相處相依為命而產生真實的關懷,他們也因此得到了幸福。結局前一段高潮的槍戰戲連接到一家人來到英國、有了新生命的誕生、與親友相聚的祥和時光,整段一氣呵成,讓影片呈現出一種反差的感人力量。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Dheepan太太的手輕輕地放在他頭上撫摸他的頭髮,導演以這個每個人在幼時都受到過的撫慰動作,似乎在撫平男主角這樣一個正直又辛苦的心靈所受的創傷,也暫時撫平這世界上不可能消失的不公不義,讓這部片劃下一個很有餘韻的句點。(此時的背景音樂是有點宗教味道的Tour Eiffel,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bWoFThbYk)

  

 

這是一部視角特別的移民主題電影。從去年以來,歐洲社會紛爭不斷,敘利亞難民潮移民歐洲、歐洲是否要放寬收容名額、以及歐洲境內恐怖攻擊頻傳等等,都讓我們預見了未來歐洲即將面臨更嚴酷的移民問題。在這個時候觀賞這部影片,是格外有時代意義的。本片目前仍舊只在臺北高雄上映,其他地區觀眾只能自力救濟了。

 

PS.本片飾演三位家庭成員的演員(Jesuthasan Antonythasan、Kalieaswari Srinivasan、Claudine Vinasithamby)演出都很自然,幾乎讓人以為他們真是劇中角色。所以當我上網查資料,看到他們參加影展光鮮亮麗的明星打扮與風采時,還真有點難以適應。:)

 

IMDb:7.2(爛番茄有98,可見有多受影評人喜愛)

MyScore:9.3(幾乎無懈可擊)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最後,在這兩部關於移民的電影中,移民者雖然終究都克服移民的艱辛、奏出了凱歌,但在凱歌中,我們仍能聽出一些的淡淡哀傷,這就是這兩部電影可以深留人心的地方。

 

如果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居樂業,又有誰想當一個移民者呢?移民者對故鄉的懷念,就像在『流離者之歌』中出現在男主角夢中兩次的大象,大象在斯里蘭卡的文化中有著崇高神聖的地位,但是在現實環境中又有著破壞農田擾亂村落的惡名,這種糾結的鄉愁,對故鄉又愛又恨的無奈,正是移民者在他鄉奏出凱歌的動力與憂傷吧!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