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林育賢在2005年的記錄長片”翻滾吧!男孩”曾經吸引我進到戲院去觀賞,記得當時拿的是優待票(好像還是免費的),在新竹一間原本專放二輪影片的戲院,陳舊的影廳空蕩蕩的,整場只有我及我家兩個小孩總共三位觀眾。但是這部關於幾個小男孩辛苦學習體操的紀錄片卻深深感動了我,因為他拍出了孩子們的那股純真、家長們心疼孩子受苦的不捨,以及那種說不出甚麼大道理、但知道要為興趣及天賦而努力的堅持與質樸。
多年後,導演林育賢再度將這個題材拍成劇情片,講述他哥哥從熱愛體操、歷經沉淪、到成為體操教練的過程。主角換成了明星、製作也有了專業團隊,上映的院線更是進入環境好上百倍的首輪大戲院。當然,多年前深受感動的我,要再去捧場一番。很可惜,看過之後,覺得雖然這部影片很不錯,但是如果拿這部影片與導演的舊作來比較,我還是比較喜歡”翻滾吧!男孩”中導演放入的單純感動。
除了片頭一小場倒敘之外,導演算是採用中規中矩、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來講這個故事,片中也面面俱到地涵蓋了體操選手的苦練與決心、黑道幫派的冷酷與情義、失去父親的悲痛與陰影家庭、母親默默付出的堅強與溫柔,甚至加入了未曾謀面的電信總機小姐靦腆動人的愛情。幽默勵志的基調讓全場觀眾又哭又笑,散場時人人眼眶含淚卻嘴角上揚,心滿意足地頗有收穫走出戲院。以商業片來說,這部片算是相當成功了。
但是,觀影時的情緒沉澱下來後,仔細想想,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感動其實是沒有”翻滾吧!男孩”來得深邃且長久的,像是一個小小的漣漪,很快就被後來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感動強度給蓋過了。
這真是始料未及,原先我以為我一定會比較喜歡這部電影,九把刀的影片是順便才去看的呢!
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在我看這部”翻滾吧!阿信”的觀影過程中,就隱約出現在腦海中了。
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是它太公式化了,你幾乎可以感受到影片的節奏及劇情的安排非常努力地維持著快、慢、快、慢及悲、喜、悲、喜交錯的步調。也許是因為一些幽默勵志同類型的賣座佳片都是呈現出這樣的模式(例如非常經典的”三個傻瓜”),所以導演及製片覺得這樣的手法對票房來說最有保障。但是,很不幸地,太過刻意了,反而顯示出斧鑿的痕跡,讓這個創作者的純真及誠意在觀眾心中減分不少。觀眾雖然會隨劇情起伏而有預期中的反應,但真正的感動卻無法持久。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這部片的主要配角"菜脯"的戲分太多、太過搶眼,分散了劇情的主軸也模糊了人物的焦點,雖然演員柯宇綸演得很好,劇中一場他豁出性命前往刺殺黑道老大的戲也拍得十分震撼,頗有完美呈現吳宇森”英雄本色”暴力美學的架式,可惜,這個角色是個配角啊!
以下有小雷:
再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片子後半段劇情突然出現大逆轉,劇情急轉直下,讓阿信與好友流落異鄉的因素居然通通消失了,不僅宜蘭流氓老大的兒子沒死,甚至老大還資助阿信重返體壇。這樣的安排讓阿信好友”菜脯”的死簡直像個兒戲,而之前阿信種種的荒唐與心中的悔悟也顯得像場鬧劇了。
總之,依我個人淺見,”阿信”拼不過”那些年”是有原因的,前者算計得太過精確、公式化,失掉了後者所具有的:”創作者的熱誠與想像”。而這些才是電影真正能感動人的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