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的劇本”四川好人”,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讀布萊希特的作品。布萊希特在德國文壇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的詩作及劇作都極富盛名。他提倡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er)打破了傳統戲劇讓觀眾融入劇情深受感動並淨化心靈的模式,主張戲劇應該針對社會議題讓觀眾思考,並在觀賞過後可以採取實際行動,而非在心裡感動一下、對眾生的愁苦有了自我安慰的交代就了事了。所以他的作品中應該都會出現像劇中人面對觀眾說話、或是作者跑出來說話這種後設手法。讓觀眾很明白自己在看戲,而非劇中人,盡量減少觀眾的情感投入而增加大家的理性思考。
這樣看起來他的作品好像會令人望之卻步,不過這部”四川好人”卻還算頗具娛樂性。
故事敘述四川的一個妓女沈德因為收留下凡尋找"好人"的三位神仙,所以得到神仙資助的一千銀元,並期許她繼續做個”好人”。不過當她運用這筆錢頂下一個煙草店鋪想重新生活之後,卻開始湧入許許多多好吃懶做的寄生蟲想賴著她不勞而獲過日子。善良的她無法拒絕任何人,眼看著區區一千元的資金就要坐吃山空。
於是她搖身一變,化妝成沈德的表哥水大先生(一個不存在的親戚),來幫她打理事務、並應對這些難對付的人情。水大先生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資本家,他精明幹練、懂得如何適度地剝削勞工及窮人,也懂得硬下心腸對周遭的不公不義視而不見。沈德原本只是偶而化身水大,大部分時間還是以沈德身分出現,繼續樂善好施的義舉。
後來沈德認識了一個失業的飛行員楊孫,被楊孫騙財騙色,她為了不願欺騙一對老夫妻的錢財而捨棄與楊孫前往北京擔任飛行員的機會,無法再提供楊孫資金,也遭到楊孫的悔婚。幾乎要拋下一切的沈德為了腹中的孩子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再度化身為水大,這次水大長期取代沈德,運用因受沈德善心行徑感動而愛慕沈德的理髮店老闆的資助金,將菸草工廠經營得有聲有色,也將楊孫從一個浪蕩子訓練成一個精明的經理人。
最後因為沈德長期失蹤,群眾認為是水大殺了沈德好謀取她的財產,在三位神仙化身的法官面前,沈德才說出真相。也向神仙訴苦,若是以沈德這樣一個善人的身分究竟要如何才能避免人善被人欺、對別人好、也不會苦了自己?
在人間為了尋找”好人”而受盡苦楚、體慚形穢、狼狽不堪的三位神仙甚麼也不能做,只是說些空話期許沈德繼續當個好人,勸她少讓水大出現。然後就帶著這個”終於找到一個四川好人沈德”的戰功返回天堂了。
因為,無神論者說,只要神仙們能找到”一個”好人,那表示世界還有希望,神仙至少還有存在的意義,不必被掃地出門。沈德只能發出”救命”的呼喊,看著神仙們離去。
這個故事其實還蠻有趣的,不是嗎?布萊希特雖然是共產主義的擁護者,卻沒有在這齣劇中大肆韃伐資本主義者,他提供了一個可以兼具憐憫體恤認真的窮人與杜絕懶惰的窮人的方法。文中對一些小人物心思舉止細膩的捕捉,也很成功地在幾句台詞、幾個動作之中,就將每個人的心態描述得很清楚,值得做寫作的借鏡。
那為什麼要提到電影”竊聽風暴”呢?
這部電影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喔!不!應該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雖然已經是四年前的片子,不過老實說這幾年來我還沒有看過比它議題更宏大、更令我被深沉地感動的影片。沒有看過的人請參考這個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eyetoeyeyang/home/-dian-ying-guan-dian/01--qie-ting-feng-bao
有詳細的劇情介紹,還有我寫的一篇小小心得http://www.wretch.cc/blog/cfsjhs/16721703
您就可以很快了解這部影片的重點。
布萊希特的作品在”竊聽風暴”中被引用,而劇中貝多芬的"激情奏鳴曲”(或稱”獻給好人的奏鳴曲”)其中的”好人”,與片尾最後那一語雙關感人無數的”好人”,也都是布萊希特這部劇作”四川好人”劇名中的”好人”(德文Der Gute Mench)。
原來布萊希特在這部電影中的分量如此之重,這是我原先所不知道的事。
知道了之後,再度勾起對這部電影的回憶,感動又更深了。不禁感慨:導演是否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背景,真的是可以影響電影內容高度的啊!
PS.貝多芬激情奏鳴曲請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YHfDzB3Bo 可以聽聽看自己是否會被感動。^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