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這部片之前先簡單說說我對金馬獎的一些感觸。前兩週金馬獎舉行頒獎典禮,原先很被看好的國片『一路順風』很可惜只拿到一個最佳美術設計的技術獎項,而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原住民電影『只要我長大』還有參加威尼斯影展的『再見瓦城』更是全軍覆沒。我想金馬獎如果不能多給台灣好電影一些鼓勵的話,台灣政府是不是要考慮另外成立一個專門可以鼓勵國片的獎項?或是在金馬獎中多設置一個最佳國片獎?
台灣這些優秀的電影人辛辛苦苦堅持理想在先天不足的製片條件下拍片,也拍出很好的作品,卻都得不到應有的掌聲,很可惜,也有點不公平(畢竟製片環境不同,每年國片都是與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強敵競爭,有點像是要台灣一般公立高中生去和雙語部學生競爭英文能力一樣,除非天賦異稟,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如果這些好國片最後和『大尾鱸鰻』之類的國片一樣都是沒有得到任何獎勵,久而久之,誰還要認真地拍出好片呢?當然評審們可以顯示他們超然又專業的立場來給獎,這沒有什麼問題,但亟待振興的國片也真的是需要鼓勵灌溉才能茁壯啊!所以設立國片專門的獎項應該是有其必要性的吧?這跟學校要設個「最佳進步獎」是一樣的道理!
--------------------------
抱歉以上算是發了牢騷,為好國片叫屈到此結束。:)這篇心得先談一下本週上映的『再見瓦城』。這是我第一次看趙德胤導演的作品,所以只針對這部片記錄想法,沒辦法與他其他的作品比較,還請您見諒。
首先您可能會覺得奇怪,「在特殊環境下探討普世現象」這是什麼意思呢?這的確有點拗口。^_^這裡「普世現象」指的是「男女情侶雙方對現狀滿意度不同、對未來憧憬不同」,「特殊環境」則指的是緬甸移民的辛苦生活。我個人覺得本片是部好看的電影,但看完後總覺得片子裡少了些什麼。想了很久,發現可能就是因為導演想在特殊環境背景下探討這個普世現象,這其實是很難的,會有一些矛盾之處。這個想法很難說清楚,以下是我的淺見,並將本片與『流離者之歌』做個簡單的比較,還請您參考指教。:)
~以下有雷~
故事以一位從緬甸偷渡到泰國的女孩蓮青(吳可熙飾)為主要敘事觀點,她一路艱辛、經過偷渡人蛇一層層坑錢來到曼谷,因為沒有工作證而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一起偷渡過來的青年阿國(柯震東飾)對她有好感,一直照顧著她。但兩人之間對未來的憧憬有落差,蓮青一心想辦假證件(因此花了許多錢,最後還必須賣淫籌得巨款)來台灣發展,阿國卻只想在泰國賺夠了錢回緬甸開服裝店安穩過生活就好。他們之間的感情矛盾搭配著大環境的壓迫,最後終究以悲劇收場。
『再見瓦城』的故事與敘事方式似乎延續了趙導演一貫關心的主題與擅長的風格,寫實的偷渡移民悲歌(據說這是導演走訪上百位偷渡移民後的忠實呈現)、節奏有點緩慢的鏡頭剪接(開頭一場女主角上船偷渡的靜止鏡頭就持續了超過三分鐘)、善良的窮人在惡劣的制度與人心之下被層層剝削、、。整部片色調灰暗,觀看時只覺得劇中人深陷在生活泥沼之中,讓人心情沮喪。看完後我很慶幸自己是活在一個明亮又自由、無需面對這麼多生活醜惡的地方。
導演在片中想講的東西很多:資本社會資方的冷血(賠償受傷勞工的金額少到令人髮指)、泰國不肖官員的貪瀆(看準偷渡客想要證件的需求獅子大開口中飽私囊)、從落後區域來到大城市的偷渡青年嚮往光鮮未來的無知與無奈(蓮青不肯滿足於現狀總是幻想未來可以更好)、、等等,許多對劇中人工作與生活上細節的刻劃都可以讓人感受到導演對這些現象與人物的悲憫。
(從這些在紡織工廠內男女主角外在內在都處於千絲萬縷下的構圖與隱喻,可以看出導演的功力)
但是也許就是因為影片想講的東西太多,全片好像少了一個可以將這些元素串在一起的東西。有點像是導演想講的是由一個個事件結合帶給他的感覺,但故事少了完整感。影片最後在柯震東的驚人之舉中嘎然結束,原本應該可以造成很大的觀影餘韻,可惜我個人除了被血腥畫面驚嚇到之外,並沒有感受到太多震撼。
我想可能的原因,是影片只向我們陳述了主角們遭遇到的事件與反應,但卻沒有讓我們進到角色內心,去看他/她們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例如在預告及頒獎典禮中一直被播放的那段「柯震東在熊熊爐火前丟木材」的畫面,原先我期待在片中會有很深的含義,但實際看過後覺得並沒有,這個畫面只是用來代表柯震東內心的不安、慾火、與生命力,好像太過簡單,畫面賣點還是在構圖與美感,有點可惜。
另外例如女主角為何執著要有假證件?她真正要的是想留在曼谷這樣的大城市、一份體面的工作、還是想來台灣?她是何時下的決心?節儉顧家的她怎麼捨得這一大筆支出?如果早就有此決心為何不去阿國的工廠早些賺多一點工資、而必須等到曼谷無處容身才被迫前往?
而男主角為何如此鍾情於女主角?既然如此愛、為何最後不能配合她的規劃還是死守在工廠?而且是在發生了工安事故看清了工廠資方嘴臉之後?憨厚的他有可能做出極端暴力的事嗎?心理轉折在哪裡?
這些都是片中沒有辦法讓觀眾解惑的部分,我們看不到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尤其影片最後以男主角得不到愛情的情殺做為結束(這部分據說是導演父親曾經接觸過的真實例子),導演似乎宣告兩人間的感情演變這條支線是這部片的主軸,反而讓這故事的劇情不完整感更加深了。
因為片中這種兩人關係中「一方覺得可以滿足於現狀、一方卻覺得還不夠好想要更多」的矛盾,舉世到處可見,這與環境無關,這是人心的問題,就算是紙醉金迷繁華世界中的伴侶也會發生這種問題,甚至我們一般人也多多少少面對過這樣的問題。
(就以最近上映的『為妳說的謊』以及『夜行動物』來舉例,男女主角也都是面臨「雙方對生活現狀滿意度有差距」而造成劇情衝突,這個「對未來憧憬不同調」的問題是個普世現象)
導演把這種矛盾放在這個特殊的移民悲歌之中做為主軸,又讓它在結局時以少見激烈的解決法結束這個問題,這樣的安排好像無法讓觀眾產生太多的同理心。不知道是否導演想表達的是環境造成這個悲劇發生嗎?這樣好像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因為就如前文所說,這種悲劇形成的原因是人心、不是環境。觀眾不會因為主角在這樣的環境而對他的行為多一些同情。
我個人是覺得本片最可惜的地方,就是將這個普世的「男女雙方對現狀滿意度有差別、對未來規劃不同調」的現象放在一個特殊的環境框架下探討,但又只描述表象、沒辦法深入,不僅將這個問題詮釋得稍微狹窄了一點,也淡化掉片中其他想討論的政治社會議題,有點讓兩個方向的主題都失分了。
所以看完全片後觀眾印象較深的可能還是移民身份悲歌的部分,也會有「影片雖然很好看,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的遺憾。
看完本片後我想起一部同樣是講移民故事的電影: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影片『流離者之歌(Dheepan)』,這部法國片正好可以拿來與本片做對比,它想探討的是斯里蘭卡人移民歐洲的困境。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影片。
~~~『流離者之歌』簡介~~~
故事敘述一名斯里蘭卡的游擊隊員在家園被毀、家人死亡之後,使用假護照與一名女子和一個九歲女孩冒充一家人移民法國。化名Dheepan的游擊好手成了巴黎街頭賣便宜貨的小販(這些小販是大家到歐洲觀光時一定會遇到的特色之一),之後在一個貧民窟社區找到工友的工作。一心想融入新生活的他必須面對假妻子對環境適應不良的問題、還有對假女兒人道照護的責任、以及舊時戰友不讓他脫離戰爭夢魘的困擾,最後還要挺身對抗社區黑幫的暴力橫行。
片中借由這三位假家人面對離鄉背井、語言不通時的反應,總括未開發國家人民移民歐美已開發國家時的困境,以及人性勇敢與畏縮、光明與黑暗的種種面向。另外也借由法國種族雜處的邊緣地帶所暗藏的嚴重非法暴力問題,預言了戰爭暴力陰影在人類社會中不可能絕跡的悲歌。
不過影片最後讓這一家人終於因為長久相處相依為命而產生真實的關懷,他們也因此得到了幸福。結局前一段高潮的槍戰戲連接到一家人來到英國、有了新生命的誕生、與親友相聚的祥和時光,整段一氣呵成,讓影片呈現出一種反差的感人力量。
~~~~~~~~~~~~
看了以上介紹,您會不會覺得這兩部片在劇情主題大架構上其實有點像呢?都是有著想在特殊環境下解讀普世現象的企圖。只不過『流離者之歌』的角色行為設定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片中將角色內心的轉折描述得很清晰,也將人物情感做了很好的處理,觀眾得到的不只有對貧困移民艱難處境獵奇式的同情或了解,而是真正被他們的處境與態度所感動。我想這可能是它可以得到金棕櫚獎的原因,也是『再見瓦城』中很可惜比較欠缺的部分。
不過『再見瓦城』已經是國片中思考格局較大、很有誠意、也很優秀的作品,趙德胤導演身為緬甸僑生的特殊背景,讓他可以用與一般電影從業者不一樣的觀點來挑選故事與主題,是很值得國人支持的。
就影片創意來說,我個人覺得『一路順風』是今年國片的首選,下一篇就來討論。
PS. 感謝網友TeacherWu提供資料,這個網址
中有導演對劇情構思的一些解說,還有結局前被剪掉的片段(描述柯震東到吳可熙工作場所找她被拒絕的經過,可以銜接到後來他的情殺舉動原因),有興趣的觀眾不妨參考看看,我個人是覺得有沒有剪掉這一段對影片結果影響並不大。:)
IMDb:7.2(投票人數極少)
MyScore: 8.2(適合比較有耐心的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