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N2YyZjQ0NTEtNzU5MS00NGZkLTg0MTEtYzJmMWY3MWRhZjM2XkEyXkFqcGdeQXVyMDA4NzMyOA@@.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二戰電影中關於諾曼第登陸的影片蠻多的,世界各地的觀眾拜電影之賜對這個戰役大多有些了解,但關於英軍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這段戰史卻很少有電影以此取材,印象中只有『贖罪(Atonement)』影片最後男主角陣亡的那段一鏡到底精彩段落是以這場大撤退為背景。我們可以想見身為英國人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對這場撤退戰役一定有很深的民族情感,感謝他以這部『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讓全世界以獨特的觀點回顧這場戰役,也讓大家了解在一個愛好和平者的心中,戰爭發生時的荒謬殘酷、以及戰爭結束後的寬容諒解。這也是一部會讓人聯想到『戰爭與和平』的電影。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單純呈現「事件」的電影,以時序交錯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分別從陸地(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三方人員的觀點來看這場大撤退。影片對白極少,從開場主角(一個英國年輕大兵)在子彈呼嘯的巷弄間奔逃開始,劇情就專注在描述每個與主角在這場撤退中逃生有關的事件,也就是說,觀眾時而以第一人稱觀點跟隨大兵主角( Fionn Whitehead飾)經過重重磨難逃生、時而以全知觀點來看陸海空三方(以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將軍、馬克勞倫斯飾演的民船船長、湯姆哈迪飾演的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為代表)人員如何努力讓這些士兵得以生存。

導演很高明地以三位資深硬底子英國演員來飾演這些救援的角色,他們克盡職責或是自願參與,目的都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士兵平安撤退。而飾演三位主要年輕士兵角色的演員中包括了非常火紅的英國偶像歌手Harry Styles這種演員的安排很巧妙地建立了一種專屬英國的世代傳承與守護的感覺

 

MV5BMzUyNTQ3NDg0NV5BMl5BanBnXkFtZTgwNzcyNDY4MjI@._V1_SY1000_CR0,0,1371,1000_AL_  

("One Direction"英國火紅偶像團體中最紅的Harry Styles(左)也參加演出)

 

劇中另外安排一位資深演員席林墨菲來飾演一個受到戰爭創傷而暫時失去理性的軍人,這個角色不想重返戰場的膽怯終究害了船員(Barry Keoghan飾)一條年輕的性命。導演藉此製造出一個對比,生命是多麼脆弱,要一條生命消失是多麼容易,而殘酷的戰爭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將僥倖存活下來的主角士兵一次次推向死亡。人類是否了解生命的寶貴?人類是否意識到戰爭的愚昧?

觀眾也許對劇中席林墨菲飾演的這位軍人懦弱的行為感到生氣,但是諾蘭卻藉由船長與兒子對他的體諒(他們甚至對他隱瞞了被他推倒頭部重傷的船員已經死亡的事實,不想讓他心理愧疚),展現了英國人在戰爭省思中的寬容

戰爭中不乏喪心病狂的屠夫,這些也許不需要戰爭就可以展現人性至惡之人的確無法令人原諒。但也有些人在戰爭中是身不由己的,不管他是因為受到戰爭創傷(例如席林墨菲的角色)或是因為履行從軍的義務(例如片中幾乎沒有現身的德軍),他們也因參與戰爭而奪去了其他人的生命,但當戰爭結束後,這些都過去了,執著于戰爭傷亡所種下的仇恨,對戰勝戰敗方都是沒有益處的。

觀影時我對於導演諾蘭的豁然大度感到非常敬佩。要以一部電影來凝聚民族向心力並不難,但不以廉價煽情醜化敵人當作催化劑、又同時放入寬恕的思想、讓同胞放下對敵人的仇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MV5BYzcxMjVjOGYtYjg4Yi00NzEyLThkMTEtODBmMjg1M2Q2MjY1L2ltYWdlL2ltYWdlXkEyXkFqcGdeQXVyMjM1NjkwMDI@._V1_  

(片中可以看到對戰爭中的無心之惡一種專屬英國紳士風度的體諒)

這是一部著重在「現在式」的影片,全片並沒有對任何人物有背景介紹,每個鏡頭、每個段落的設計,都是與主角是否能夠逃生成功有關。極簡的對白以及漢斯季默震撼人心的配樂與音效,讓觀眾完全關注在劇中的「現在」,而不是感覺自己正看一部描述「過去」戰爭的影片。所以,當劇中開始出現某個人物的「背景」回顧時,影片就出現了一股莫名的、令人感動的力量。

 

觀影時我掉了幾次眼淚,每次都是導演在專注「事件」的主軸中放入一點對人物描述的時候。包括當即將死亡的年輕船員訴說著自己不出色的人生但仍想有一天能登上報紙版面時、當觀眾了解船長的大兒子已經為國捐軀應該是船長自願加入撤退後援的原因時、當飛行員犧牲自己安危終於擊落德軍轟炸機後迫降敵區被捕時(觀眾可以自行想像他接下來將會遭遇的折磨,湯姆哈迪在片中幾乎被面罩遮住全臉的造型設計完全無損于這個角色的成功)、當三位年輕士兵並排坐在海灘上看著對岸的英國國土(也目睹一位老兵靜靜地走入海中)時、當席林墨菲隱約看到被自己推倒的船員蓋上白布的屍體時、當英國將軍在撤退成功後決定仍然留在戰場幫助法軍時......。觀眾在刻意營造的、沒有閒暇來刻劃人物背景的逼真戰爭驚險高壓氣氛下,更能感受到這些人物心裡的千迴百轉、更容易受到感動。

MV5BMjEzNjU3NTg5OF5BMl5BanBnXkFtZTgwNDcyNDY4MjI@._V1_SX1500_CR0,0,1500,999_AL_  

(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將軍最後決定留下來協助法軍的行為非常令人感動)

 

而這個被感動的情緒,在結局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演說中更是達到高潮,一個民族的信心與士氣,因為這一場成功的撤退而完全展現了。這讓我聯想到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對1812年法俄戰爭俄軍撤守莫斯科的描述,以及他分析戰爭成敗關鍵的一段話:「1812年從鮑羅金諾戰役到法軍被逐出俄國的整個戰爭證明:打勝仗不僅不是征服的原因,甚至不是征服的必然標誌;同時證明,決定民族命運的力量不在於征服者,甚至不在於軍隊和戰鬥,而在於其他的因素。」而這個因素,就是「士氣」,托爾斯泰後來描述俄國人民對法軍進行反擊,「直到發洩完胸中的屈辱和仇恨,以輕蔑和憐憫對待敵人」。

在邱吉爾的演說背景聲音中,我不斷地擦拭流下雙頰的眼淚,「我們絕不投降」,觀眾完全可以感受英國當時代表善良正義一方所受的屈辱與凜然正氣,我想導演諾蘭真的拍出了「戰爭與和平」的真諦。

 

(邱吉爾演講錄音,附中文字幕翻譯,11:45處就是“We never surrender!") 

 

若要說這部神作有什麼小瑕疵,也許是在包括主角在內的一小群士兵進入擱淺的荷蘭船上受到攻擊、大家決定犧牲一個法國人那一段。我記得有個角色說了一句台詞:「你不知道戰爭會將人性的醜陋逼出來嗎?」,這一整段劇情稍微有點不太合理、這句台詞也稍微太過刻意了些。><

MV5BYmZlMDM0N2EtYjViZS00YTAxLTg0M2EtMTdmZjA1ZTE5NWM3XkEyXkFqcGdeQXVyMzc0ODA1MjM@._V1_

(雖然畫面很美,不過「大家一起躲進一艘位於危險地帶的貨船中等待得救」這個劇情,似乎是為了帶出之後的自私人性所做的安排,不是很合理,感覺是全片中較可惜的地方) 

 

另外,漢斯季默的配樂是這部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於以往戰爭影片中的大量人物與台詞,本片以音樂與影像的緊密結合取代言語敘事,將故事的張力延展到極致,也讓人物的塑造印象更為鮮明。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原聲帶。

 

 

(值得收藏的原聲帶,請注意整部配樂幾乎都有一個像是節拍器的滴答聲貫穿全片,例如05:00左右配合主角是否可以搭上撤退船的畫面,完全呈現那種必須穿過重重阻礙的壓抑焦慮,還有50:00左右撤退即將成功時那種緊繃狀態下的恢宏氣勢)

 

 

(這個小影片介紹漢斯季默以及諾蘭導演如何設計這樣的配樂營造張力,蠻值得一看的)

 

最後,這是一部看完後短期內情緒會有點哀傷低落的影片雖然主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活下來了,但大量軍人死傷極為慘烈的過程、主角不斷脫逃後又陷入絕境的疲累,的確會在觀眾心中留下很深的無力感。好的電影不一定是充滿娛樂性的(雖然這部片以IMAX技術拍攝出的影像、剪接張力、精彩配樂讓電影的視覺娛樂效果極為強大,但整部片後座力對觀眾的影響絕非是娛樂性質的),諾蘭大導演這次以數學方式精準編劇、刻意淡化人物背景描述的嘗試,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成功的。這個融入深厚民族情感的題材也讓本片成為導演至今以來最好的作品。

IMDb:8.5

MyScore:9.9(適合所有觀眾,少給這樣的神作0.1分是因為上述的那句台詞實在有點怪^_^)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