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伍老的作品少了真正的黑色幽默元素好像就少了點味道,上一部『咖啡、愛情』如此,這一部『愛情摩天輪(Wonder Wheel)』也是如此。本片中伍老的碎碎念招牌似乎不再那麼閃亮,但一個「由內向外看」轉成「由外向裡看」的鏡頭巧思,還是讓本片有著大師風采。
本片劇情依照伍老作品往例,一樣以女主角為中心,影片的時代背景是二次大戰後的紐約。曾是小牌舞台劇演員、最後淪落到紐約康尼島遊樂園擔任餐廳女服務員的吉妮(凱特溫絲蕾飾),因為一連串對生活的失望與疲累,在將近40歲時,期待著她的外遇對象(年輕的準NYU大學生,暑期在康尼島打工的救生員米奇,賈斯汀飾),能帶她離開這生活的爛泥沼。
~以下有雷~
想當然爾,吉妮的幻想是一定會破滅的,觀眾只是看著她在不登對的第二任丈夫漢普提、有縱火狂的兒子、漢普提的妙齡女兒卡洛琳(為躲避黑幫丈夫前來投靠老爸)所組成的家庭中焦頭爛額、守著外遇的秘密掙扎度日。而在麥克與卡洛琳相識之後,她的中年危機與自信心崩解更將她逼到即將失控的邊緣、也讓她作出了違背良心之事。
全片中這種描述女主角內心與年輕繼女較勁、感慨自己不受丈夫情人珍愛的段落有點過多。伍老這次說的故事沒有太大的劇情驚喜、也沒有太多獨特的人性剖析,幾位演員的組合好像沒有呈現出足夠的銀幕速配魅力(許多影評中盛讚的凱特溫絲蕾演技我個人是覺得還好),在伍老的作品中可能算是比較暗淡的一部。
不過片中大量的康尼島懷舊場景、演員對白中隨口拈來的舞台劇名人名句(例如麥可送吉妮的生日禮物就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劇作大師尤金歐尼爾的著作,『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王』這本書也是劇中一個蠻重要的道具),可能會讓對康尼島有感情的觀眾以及對戲劇文學有興趣的觀眾們有所感觸。
影片背景選用康尼島這個繁華不再的遊樂園區已經是一種對女主角年華老去的呼應,而伍老採用尤金歐尼爾的作品當作劇中畫龍點睛的一筆(這位作家在晚年罹患帕金森症,身心受困于無法行動自如的身軀之內),與劇中女主角吉妮深陷失意生活泥沼的困境更是有對照隱喻的效果。
(吉妮在遊樂園的家,一個與外界只有玻璃窗相隔的空間,鏡頭「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拍攝的切換時機成為這部片最有大師風采的地方)
另外片中還有一點饒富趣味的是,全片拍攝吉妮家中段落時都是由內往外拍(鏡頭是放在室內的),只有最後一場戲時,吉妮知道如爛泥般的生活終將繼續、不會有任何轉機,鏡頭是由外往屋內拍攝的。這個鏡頭的轉換相當明顯,想來是有用意的。
我個人解讀伍老也許想說的是:無論每個人遭受到什麼巨大的痛苦,生活還是會像一個路人隔窗觀望那樣,不帶一絲憐憫地繼續下去。這個鏡頭轉換的安排,讓這部片還是保有一點大師風采。伍老影迷看過後應該還不至於失望。
最後說說我看這部片一些個人生活上的巧合^_^。我在去年暑假時曾到康尼島一遊,當地雖然位處紐約郊區,但交通方便,從紐約市區只要花三塊錢搭一般地鐵就可以到達。當時烈日當空,走在海灘的棧道上看著廣闊的海景,雖然熱得像快被煮熟的鴨子,但在記憶中還是別有一番風味,所以欣賞本片時對片中出現次數頗多的棧道還蠻有感覺的。
(去年暑假時造訪康尼島,遊樂園引進許多新型刺激的遊樂設施,摩天輪是否還存在?好像沒有人關心><)
而最近正在閱讀『法律與文學(Law and Literature)』這本書(作者是Richard A. Posner大法官,1939年生,美國頗負盛名的法學巨擘,耶魯大學英文系與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書中有個章節針對文學名著中的「復仇」主題做了剖析(作者認為法律的起源在於「復仇」,很有意思的觀點),『伊底帕斯王』與『哈姆雷特』這兩個作品也在討論之列。所以欣賞本片時不免會揣測一下伍老運用這兩個著名戲劇經典的用意。
不過感覺伍老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這上面,採用的印象可能是比較一般的戀母情結,不像書中討論復仇意象那樣深入。這本書雖然是20年前的作品,但蠻推薦給喜愛文學與對法律有興趣朋友閱讀。
(這本『法律與文學』中對『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王』的復仇主題有深入剖析,可以彌補電影中約略帶過的遺憾)
回到電影,伍老最近因為過去的性醜聞案件在美國影壇算是成了眾矢之的,才華洋溢與道德敗壞的拉扯似乎早在薩德侯爵(1740~1814) 時期就已存在。現代的觀眾其實也很兩難,也許只有我們自己內心,才真正知道我們比較在乎的到底是什麼。:)
PS.又是久未PO文,謝謝您的耐心包涵。^_^
IMDb:6.3(本片因伍老過去的性緋聞案票房頗受影響)
MyScore: 7.5(適合伍老影迷)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