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DBhOTMxN2UtYjllYS00NWNiLWE1MzAtZjg3NmExODliMDQ0XkEyXkFqcGdeQXVyMjMxOTE0ODA@._V1_UX182_CR0,0,182,268_AL_  

這部『登月先鋒(First Man)』敘述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在1969年登陸月球前幾年間的家庭生活與職業生涯,根據2005年出版的同名阿姆斯壯傳記「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rmstrong」改編而成,原著作者是專研太空科技史的歷史教授兼科普作家James. R. Hansen,編劇則是『驚爆焦點(Spotlight)』的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這位編劇擁有嚇人的學歷:耶魯大學數學經濟雙學士、哈佛法學博士加商學院MBA,劇本中常有發人深省的議題與對話)。觀眾可以預期這部片不會是一部拍得像星際爭霸戰那樣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不過當然也不會是一部只強調逼真太空科技特效與主角生平大事記(這些Google上就可以查到)的無趣電影。

根據資料,作者Hansen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說服行事低調的阿姆斯壯同意讓他寫下傳記,書中內容包含了阿姆斯壯從小的成長過程、家庭生活、事業發展到參與舉世聞名的「阿波羅11號」登月壯舉。作者在本片上映後的訪談中提到,編劇喬許辛格對登月計劃的技術發展細節做了更多研究、挖掘得更深入。不過,編劇在改編上更大的貢獻,可能是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軸定義在阿姆斯壯的喪女之痛上

 

   

(原著作者James. R. Hansen在本片上映後的訪談,他認為電影很出色,而阿姆斯壯本人如果還在世肯定不會喜歡這樣的電影宣傳場合,因為他一向行事低調,不喜歡被當作名流)


要拍攝這樣一個科技畫面占影片極大部分、人物生平也低調行事沒有太多戲劇化波動的傳記電影,沒有一個可以引發觀眾同理心的主軸可能很難讓觀眾專注兩個小時片長。影片完全捨棄了阿姆斯壯傳記中的成長過程,直接以阿姆斯壯在工作中的驚險試飛開場、緊接著加入他照顧罹癌幼女的煎熬、喪女的哀痛,然後他應徵了美國政府的太空任務雙子星計劃,也象徵了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雖然阿姆斯壯家的新生活表面上是開始了,但是喪女之痛的主軸以及陸續發生的阿姆斯壯同事罹難悲劇讓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一直有個哀傷的基調。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飾演的尼爾阿姆斯壯在片中總是鬱鬱寡歡、極度壓抑,也加深了這個人物給人始終心如止水臨危不亂的印象(所以有些負評覺得Ryan  Gosling這次的演出似乎太過面無表情,我個人覺得在這樣的電影基調中這種表演方式是很恰當的)。

 

(原著作者與本片編劇Josh Singer兩人接受訪談,Josh Singer提到阿姆斯壯埋藏悲傷的能力以及領導特質令他非常驚訝但也被其啟發)

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飾演的阿姆斯壯妻子珍妮特這個角色似乎對阿姆斯壯登陸月球這件事來說不太重要,但是身為女性的我對這個角色倒是心有戚戚焉。女性似乎很難不被小孩與家庭給牽絆住,一但成為家庭主婦,似乎就只能看著自己的伴侶在職場上恣意揮灑、把家當作路過的休息站,自己卻只能每天困在家中應付小孩的吵鬧情緒成長教育等等瑣事。

影片中隱約透露出這段婚姻將不會白頭偕老,雖然故事最後停留在阿姆斯壯登月回到地球後夫妻兩人在檢疫隔離所的溫馨無言對望,但真實的人生中阿姆斯壯與珍妮特在1991年離婚(原因是珍妮特無法再忍受阿姆斯壯常常不在家這種疏離情況)。想想看,兩人從1969年登月成功歸來的激動喜悅到1989年終於分居,經過20年後兩人還是無緣繼續生活下去,相信珍妮特提出分手時應該是非常痛苦的。阿姆斯壯在1992年認識了第二任妻子,於1994年再婚。但珍妮特並沒有第二次婚姻。(PS. 阿姆斯壯於2012年去世,珍妮特於2018年去世。

MV5BMTYwNzQ5OTM4NV5BMl5BanBnXkFtZTgwNTg1ODA1NjM@._V1_SY1000_CR0,0,1637,1000_AL_  

(這個場景預告了珍妮特的不滿終將無法一再容忍阿姆斯壯常年在家庭中缺席的疏離狀態,連演員Claire Foy也為Janet Armstrong叫屈,請參考:https://www.bustle.com/p/the-real-janet-armstrong-was-so-much-more-than-just-a-wife-says-first-man-star-claire-foy-12260105 

欣賞本片的過程中詳實的太空計劃進度呈現畫面可能會讓對這方面沒有興趣的觀眾感到有點無聊,不過影片的確達到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所宣稱的效果:讓觀眾逼真地感受太空人的視角。其中我對於在阿波羅一號拔插頭測試中讓三位太空人無辜死在密閉駕駛艙中的悲劇感到最為震驚(若沒有這次意外,在月球上的第一人就是Ed White而不是Neil Armstrong了),很難相信這樣荒謬的情況竟然真的在大名鼎鼎的NASA存在過,而這樣的計劃團隊最後竟然有能力平安地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片中也呈現了在這次荒謬悲劇後美國社會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太空計劃示威壓力,假使當初美國政府抵擋不了來自外行民間抗議團體的壓力、讓登月計劃就此喊卡,美蘇太空競賽的結果、甚至是人類後來的歷史都將改寫了。這件事也是讓人頗有感觸,當權者必須判斷將國家的資源投在何處,這責任之重大絕非現在的一般政客所能想像。而凡事不到最後蓋棺論定,是很難評斷功過價值的。

   

(由Gil-Scott Heron所作的「Whitey on the Moon」,反映出當時非裔美人在困苦的生活條件下不能諒解代表白人菁英階級不食人間煙火的登月計劃)

雖然全片劇情並沒有太多的高潮起伏,整部片的調性與角色情感也刻意壓抑,但影片最後放出甘迺迪總統當初宣布啟動太空計劃時的演說紀錄片,他說:「有人問我們為什麼選擇登陸月球作為挑戰?沒有為什麼,我們就是想做這件事,不是因為它容易,正是因為它困難這段話在看完本片後來看特別感人。大家想想看:犧牲這許多人、眾人團結一致前仆後繼完成的這項登月壯舉,是結合了多少人類的智慧與勇氣的結果?這部片對於提高美國人的愛國意識、以及喚醒人類追求卓越的高貴情操應該是有很大幫助的。

原本以為會在平淡中結束的電影,片尾用了女音吟唱的簡單乾淨配樂,配上阿姆斯壯夫妻無言隔窗的兩手相對鏡頭,竟然有一股讓人不忍離座的情緒渲染力。這時影片想傳達的,恐怕已經不是「這是我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麼簡單直接的道理,而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惆悵惘然

 

    

(片尾的配樂讓全片畫龍點睛,清雅的女音吟唱與激昂的管絃樂曲都讓人留在座位上不忍離去,本片由Justin Hurwitz擔任配樂)

我留在座椅上直到最後字幕跑完,背景音中傳來太空人與休士頓控制中心的通話錄音,充滿雜訊的微弱音波迴盪在空蕩蕩的戲院中(因為這時觀眾已經都走光了><),成了觀賞這部電影後一個最難忘的記憶。而這樣的感受,就不是讀一本傳記、也不是Google人物維基百科資料所能得到的了。:)

 

IMDb:7.7

 

MyScore:8.5 (尤其適合國高中自然科老師帶學生集體前往觀賞><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