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到像『夜鶯的哭聲(The Nightingale)』這麼有野心的作品,在一部片中一次要講女性屈辱、種族歧視、國家霸權、殖民血淚、文化尊重、主權認同、殺人悔恨、患難情誼、死刑存廢等等議題,企圖心強大。編導珍妮佛肯特在一個劇本內可以放進這麼多東西,的確令人驚豔。
故事背景設在1820年代的澳洲,主角是一名因小小偷竊罪被流放的愛爾蘭婦女克萊兒,多年來她成為軍官霍金斯的奴僕在其淫威下度日,忍辱偷生只為了期待能與先生和襁褓中的女兒得到自由的新生活。
可惜的是喪盡天良的軍官某晚在官運不濟的窩囊情緒下需找人洩憤,夥同下屬到克萊兒的小屋中,不僅將她輪姦、還殺了她的先生與女兒。
接著克萊兒就踏上了復仇之路,她僱用一個被白人視為賤民的黑人比利當嚮導,深入塔斯馬尼亞叢林,希望能在軍官抵達大城市謀求陞遷之前殺了他們以洩心頭之恨。
過程中劇情並不會太出乎觀眾意料,克萊兒與比利從一開始相互敵視到後來患難與共,一個被英國男性霸權蹂躪的愛爾蘭女性,對照一個被白人霸權欺凌的原住民男性,提醒我們看待「壓迫」這件事的角度,導演的人物設定用意可以想見、也非常聰明。
片中有幾個劇情的轉折呈現了導演比較特別的觀點。
一是女主角殺人復仇後的良心不安,讓本片脫離了一路追兇復仇的模式。有時善良的人面對強大的惡,並無法讓自己的心智夠凶狠到能與之抗衡,這是善良者的軟弱嗎?還是人性本善使然?
一是比利被一位白人友善對待請上桌吃飯後所說的:「這是我們的家鄉、這是我們的土地」。明明是白人從原住民手中掠奪而來的土地,黑人卻被奴化成潛意識也覺得自己不配上桌吃飯,比利認清了這一點而痛哭失聲。即使他有如「黑鳥」般驕傲的靈魂,但也知道大勢已去。這一幕除了控訴,還有更多的「被奴役者自覺」。
(『夜鶯的哭聲』議題眾多,但人性議題反而不多)
(李奧納多的『神鬼獵人』中有較多人性的為難,不分人物正反派)
雖然影片宣傳本片堪稱女性版的『神鬼獵人』,我個人是覺得除了叢林場景氣氛有些類似之外,這兩部作品其實並不太能拿來對照。
因為『神鬼獵人』中李奧納多的為子復仇過程牽涉到許多人性的為難,這種為難是不分正反派都會存在的。而本片的復仇過程其實只是為了呈現導演想講的眾多議題(如文章第一段所示),人性議題反而不多。
這也正顯示出本片一個稍微可惜的地方,在想討論眾多龐大議題的片長分配下,劇情與人物的描寫難免無法周全。
例如片中克萊兒多次成為自己復仇行動中的絆腳石,最後也連累了比利,除了導致某些故事細節稍嫌不合理之外,跟本片想要強調女性堅毅獨立的精神實在有所不符。
而軍官霍金斯等這兩大惡人為何可以下流兇殘到這個地步?片中並未多做解釋、這兩個角色也沒有太深入的內心戲,算是蠻樣板的壞人角色。
也許是因為最近的「Me Too」運動影響,導演花了很多鏡頭在描述女性受這兩人虐待的痛苦上,所以這兩個角色戲分其實蠻多的。但全片看下來,總覺得片中他們的惡就是強暴女性、濫殺無辜,導演反覆一直強調,除了讓影片畫面更殘忍、更令人不忍外,不知道還有什麼目的。
也許是為了片中最後稍微帶到的死刑存廢議題,文明社會也許覺得罪大惡極的壞人有被治癒教化的可能,但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這樣屢勸不改的人就該直接受死。
片名取為『The Nightingale』是因為女主角有著如夜鶯般的甜美歌聲,可惜她所吟唱的歌曲來源與意義對我們非英國觀眾來說可能有點隔閡,尤其是最後她在軍官俱樂部中對軍官霍金斯所唱的那首歌意義何在,我完全不明白。
總之,本片是一部議題龐大的野心之作,導演能以一個劇本貫穿所有議題很令人佩服,但也因為議題過於眾多,在劇情與人物刻劃上稍微無法周全,是比較可惜的地方。由於本片在威尼斯影展中大放異彩,所以觀眾期待度也比較高。看完後受感動的後座力可能會比預期的稍微小一點。
不過本片還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賞的電影,演員演技出色,氣氛營造令人屏息。尤其是影片讓我們知道澳洲在19世紀殖民初期時的情況,也是看完本片後很大的一項收獲。
IMDb:7.3
MyScore: 8.8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喜歡本文的話,粉絲團『泰瑞莎的電影文字寓』歡迎您來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terrisa.movie/),請記得設定「搶先看」可以確保收到貼文通知,謝謝喔!^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