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NmQ1MjRmNDktNjg1Zi00OTE0LWE3ZTktZjZmNGQ1ZWEyN2ZhXkEyXkFqcGdeQXVyMTQwNDg3MDg@._V1_.jpg

尚未進戲院看『小丑』之前,被它的預告震撼住了。實際看過正片後,好像反而震撼不是那麼強烈。

 

應該是說,看完全片時沒有像看到影片中段時那麼震撼。

 

這是一部故事說得非常非常精彩好看的電影,對「小丑」這個反派人物的刻劃細膩與藝術性呈現可能也很少有電影能出其右,只是可惜看完後並沒有得到如同『計程車司機』、『燃燒烈愛』那樣深刻的感動與沈思。

 

也許它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榮耀,讓觀眾對它的期望太高了。

 

故事聚焦在亞瑟(瓦昆菲尼克斯飾)這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社會邊緣人身上,他從事小丑的工作、想要成為喜劇脫口秀演員、照顧生病的母親、努力地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中求生存。

 

當他的努力一再換來失望、他也一再被環境中對弱勢者存有惡意的人欺負之後,一場擦鎗走火的打鬥讓他殺了三名所謂的「社會菁英」,也開始引發社會上的仇富情緒。

 

亞瑟嚐到暴力獲勝的滋味後,心智已經不太穩定,又面臨母親對他所說的身世謊言被揭穿、湯瑪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成為他的仇恨對象、他崇拜的喜劇明星莫瑞(勞勃迪尼洛飾)公開嘲笑他的演出、、、種種打擊加起來就讓他的暴力與瘋狂滋長,在電視轉播現場開始了他血腥殘殺的「惡人首領小丑」之路。

 

這樣一個可憐的、有病的、努力想融入正常社會的弱勢邊緣人,最後卻被社會逼到成為一名有犯罪天份的超級反派暴徒」,這是影片想要讓觀眾接收的設定,編導對弱勢者有著絕對的憐憫。

 

但是這個憐憫要怎麼樣真正的傳遞到觀眾心裡呢?

 

以「小丑」的票房與影展聲勢來說,似乎這種憐憫的傳遞是成功了,但是否真是如此,也許得讓時間來證明了。

 

MV5BNWNkMmJiNWMtYjhhNi00MDMyLThlZTUtNWQ2ZGYxMTY3NTEwXkEyXkFqcGdeQXVyNjc1NTYyMjg@._V1_SX710_CR0,0,710,999_AL_.jpg  MV5BN2VhYzJjNzUtZTRmYS00OTYwLTkxODgtNGNiYjY3ZjU4NDQyXkEyXkFqcGdeQXVyODA4ODIwNDM@._V1_SY1000_CR0,0,669,1000_AL_.jpg

(

 

前面提到的『計程車司機』、『燃燒烈愛』,也都是在描述邊緣人或弱勢人在被現實無情對待後的反社會行為,觀眾看完之後,感受到的是濃烈的哀傷、遺憾與不得已。

 

這些片中沒有刻意放大的惡人嘴臉,我們知道來自社會的壓力與不公就是這樣存在於無形之中,這種退無可退的無力感讓弱勢者邊緣人反擊了,觀眾的心是跟他們在一起的。

 

但是『小丑』中的小丑受到什麼樣的社會壓力呢?他受到的是「惡人」的對待,片裡的惡人嘴臉被放大、被具體化了。

 

而當亞瑟逐漸無法控制自己獲得重視的榮光幻想(也就是「大頭症」)時,即使只是一個陷害他的昔日同事、一個嘲笑他的昔日偶像,也會被他視為「惡人」,必需接受他的「制裁」。(這裡也暴露出一點劇情與槍枝有關方面較無說服力之處)。

 

我自己是覺得比較無法站在小丑的角度來同理他。

 

本片與導演共同編劇的Scott Silver也是『燃燒鬥魂(The Fighter)』的編劇,老實說當年我也不能明白為何那部片能大獲好評。

 

不過這部『小丑』不可與之相提並論,『小丑』的確好看,瓦昆菲尼克斯令人毛骨悚然的演技已經讓本片可以在影史留名。而在冰島女作曲家Hildur絕佳配樂的烘托下,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用影像說故事的功力也令人非常欽佩。

 

只是同樣是關於環境對人的影響所造成的悲劇,文人出身的李滄東、馬丁史柯西斯等導演,真的詮釋得更有厚度一些。『小丑』裡對社會環境的「惡」,似乎刻劃得太簡單、太具體、也太理所當然了。

 

上一篇貼文中,我曾說到不知現代觀眾對『小丑』中「弱勢人受社會壓迫而做出非法暴力反抗」的感受會是什麼呢?

 

是像福克納「燒穀倉」中的男孩一樣覺得事情還是該有個是非?還是像『燃燒烈愛』中的鍾秀一樣覺得這樣做只是替天行道?

 

我想,因為大家所處社會階級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也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一點,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影片,應該是要能激起普世一致的價值觀的。

 

『小丑』上映以來零負評,我這篇小心得不是負評,電影很好看,只是也許期待過高。:)

 

祝大家觀影愉快!^_^

 

My Score: 8.8

 

小丑

一遍盛讚聲中寫這樣的心得心裡有點怕怕

希望沒有冒犯到這部片的超級影迷們><

arrow
arrow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