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送
我相信所有的外省第二代在閱讀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時鮮少有不動容掉淚的,我們父母輩在大時代悲劇中的顛沛流離思鄉之苦,似乎已成了烙印在心中難以言宣的沉靜傷痛,即使數十載的分離後政策上已開放探親,白髮蒼蒼的歸鄉人畫面仍時時揪扯著晚輩們的良心,心理上總覺得,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補償一些他們所受的苦難,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讓自己不要再看到這些畫面時感到莫名的哀傷.目送中第一及第三部分一篇篇的散文,是將這種感覺以最精簡的文字推到了極致,很可以想像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椎心之痛,藉著不著痕跡的自責之情,完完全全展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這樣的遺憾是否可以預防?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情況,父母親仍健在的我,可不可以克服空間、時間、距離、相處的種種困難,真正的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以免重蹈龍女士在書中天天電話問候但終究仍於事無補的覆轍呢?我仔細想過,沒有辦法,我的心,還不是那樣柔軟到完全包容的地步,我還沒有真正失去過,我還不知道要盡全力去珍惜,我還不能將相處的衝突完全美化,我還………,我不知道是否作者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她藉著文字,提醒著我們,珍惜啊珍惜啊!而我,還是只能在電話的這頭對著幾乎聽不清楚的爸爸大聲嘶吼:"你聽得到嗎?吃過飯了沒?今天還好嗎?”也依然對著電話那頭媽媽的絮絮叨叨深感不耐。.
我不禁問自己,那麼,文字帶給我的感動有甚麼用呢?
另外在書中,我又再一次感受到龍女士自”親愛的安德烈”以來呈現出的孤獨,雖不至於落寞,總令人替她有點心慌,沒有孤獨,也許她就不會創造出如此出色的作品,但是這孤獨去除了文字的美感,化為實際生活的時時刻刻後,總是有點淒涼。
此外還是要說一下,第二部分關於城市的散文又有點太過雕琢的痕跡,我想,是寫親情的部分,使這本書得到崇高的評價吧!
我相信所有的外省第二代在閱讀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時鮮少有不動容掉淚的,我們父母輩在大時代悲劇中的顛沛流離思鄉之苦,似乎已成了烙印在心中難以言宣的沉靜傷痛,即使數十載的分離後政策上已開放探親,白髮蒼蒼的歸鄉人畫面仍時時揪扯著晚輩們的良心,心理上總覺得,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補償一些他們所受的苦難,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讓自己不要再看到這些畫面時感到莫名的哀傷.目送中第一及第三部分一篇篇的散文,是將這種感覺以最精簡的文字推到了極致,很可以想像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椎心之痛,藉著不著痕跡的自責之情,完完全全展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這樣的遺憾是否可以預防?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情況,父母親仍健在的我,可不可以克服空間、時間、距離、相處的種種困難,真正的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以免重蹈龍女士在書中天天電話問候但終究仍於事無補的覆轍呢?我仔細想過,沒有辦法,我的心,還不是那樣柔軟到完全包容的地步,我還沒有真正失去過,我還不知道要盡全力去珍惜,我還不能將相處的衝突完全美化,我還………,我不知道是否作者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她藉著文字,提醒著我們,珍惜啊珍惜啊!而我,還是只能在電話的這頭對著幾乎聽不清楚的爸爸大聲嘶吼:"你聽得到嗎?吃過飯了沒?今天還好嗎?”也依然對著電話那頭媽媽的絮絮叨叨深感不耐。.
我不禁問自己,那麼,文字帶給我的感動有甚麼用呢?
另外在書中,我又再一次感受到龍女士自”親愛的安德烈”以來呈現出的孤獨,雖不至於落寞,總令人替她有點心慌,沒有孤獨,也許她就不會創造出如此出色的作品,但是這孤獨去除了文字的美感,化為實際生活的時時刻刻後,總是有點淒涼。
此外還是要說一下,第二部分關於城市的散文又有點太過雕琢的痕跡,我想,是寫親情的部分,使這本書得到崇高的評價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