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送行者」讓我感到最訝異且最敬佩的是:一部電影竟然可以改變全世界大眾對一個職業的看法。一部好電影的影響力可以如此之大!
殯葬業,不管在哪個國家,在普世的價值觀念中,都是屬於較不入流的行業。也許在西方世界還好,在東方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陰影常常讓人們對「屍體(死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連帶地也讓處理死人的行業成為一個一般人不會想去碰觸的禁區。我們的觀念多半是:除非走投無路了,誰會想去做這種工作呢?
「送行者」中的男主角正是在類似走投無路的狀況下糊里糊塗進入這個行業,當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時,心中對這份工作的排斥仍抵不過老闆遞上來的兩張白花花大鈔。導演輕鬆又深刻地呈現了人在現實中不得不低頭的無奈,而且不讓主角成為一個無奈之後鎮日怨天尤人的酸腐角色,導演的意圖很明顯:既然低頭了,就全力以赴吧!全力以赴之後,再決定去留。盡心體會之後,再來評價這個行業的貴賤。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新手納棺師的成長,伴隨著一幕幕生者對死者的痛哭失聲依戀追思與悔恨。其實說穿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如何放下理想的身段去適應並發掘一個被輕視的行業的真正價值,並且執著地承擔各種來自親人與社會的歧視壓力堅持下去。但是隨著片中一場場不同葬禮的死者身分與家屬反應,我們看到了導演對人世間種種無奈的關懷與悲憫,看到了他想傳達的訊息,那就是:「包容」! 如果大家都能早一點去理解並展現包容與自己價值觀牴觸的人事物的能力,就不會有這麼多生者對死者來不及表達的遺憾了。
「人貴自重而後人重之」,我相信所有的觀眾在被男主角認真看待自己工作全力以赴的精神感動之際,也會在內心檢視自己的人生,就如同男主角的太太從開頭的激烈反對他從事這種職業到在最後可以很自然的說出:「外子是納棺師」,其中的轉變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男主角的自重進而轉化成的自信,替他贏得了至愛的敬重。當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滿時,是採取怎樣的方式來自重呢?
片中當年拋家棄子與人私奔的男主角父親年邁潦倒客死異鄉手中仍緊握當初幼兒所給予的小圓石,若非男主角是納棺師的身分,以當地殯葬業者草率處理遺體的態度,也許男主角永遠也無法發現這個象徵他與父親之間親情難滅的小圓石,也永遠無法化解在心中糾纏一輩子被拋棄的心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許這也是導演想說的吧!當人生的試煉來到,好好的接受它,也許痛苦的過程反而會是未來更大幸福的基礎。
這部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乃實至名歸,幾乎找不出可以批評挑剔的地方,哭泣指數與「當櫻花盛開」相當。也許現代的人,很需要這種親情方面的劇情片來彌補未來社會勢必逐漸瓦解的家庭結構與日漸疏離的親屬關係吧!
非常湊巧,最近剛看了一篇香港女作家西西女士於一九八二年寫的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小說是以從事為屍體化妝的女化妝師為第一人稱的口白敘事方式寫成的,文中提到從事這個行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以及一些因常接觸死者所產生的心理狀態,與這部「送行者」還蠻能相互對照的。像影片裡有趣的一幕值得一提,片中的納棺社長在拍攝示範DVD時,因為充當屍體模特兒的男主角忍不住打噴嚏動了一下,剃刀刮破了男主角的臉進而留了一些血,社長不可置信喃喃自語:「怎麼會這樣呢?」片中雖然沒有多著墨,但我相信社長心裡一定是對「屍體會動」這件是無法適應,平常他所服務的對象是不會動的,他可能早已忘了對會動的人刮臉是甚麼感覺了。這一點與小說中女化妝師覺得自己恐怕無法從屍體化妝師改行成新娘化妝師的理由是一樣的,長久以來習慣了服務對象是無知覺的屍體,當她服務的對象突然會動會說話時,她可能會無法接受地驚恐起來。所以要克服一些心理的障礙進入這個行業,與要走出這個行業,同樣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啊!這一點到是影片中沒有探討到的部分。不過兩種作品想強調的重點不同,是無法拿來比較的。
據報載「送行者」掀起了日本人詢問納棺師這個行業的熱潮,回到我最初的想法,一部好電影的影響力真是無遠弗屆!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實在無需妄自菲薄或怨天尤人了啊!
殯葬業,不管在哪個國家,在普世的價值觀念中,都是屬於較不入流的行業。也許在西方世界還好,在東方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陰影常常讓人們對「屍體(死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連帶地也讓處理死人的行業成為一個一般人不會想去碰觸的禁區。我們的觀念多半是:除非走投無路了,誰會想去做這種工作呢?
「送行者」中的男主角正是在類似走投無路的狀況下糊里糊塗進入這個行業,當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時,心中對這份工作的排斥仍抵不過老闆遞上來的兩張白花花大鈔。導演輕鬆又深刻地呈現了人在現實中不得不低頭的無奈,而且不讓主角成為一個無奈之後鎮日怨天尤人的酸腐角色,導演的意圖很明顯:既然低頭了,就全力以赴吧!全力以赴之後,再決定去留。盡心體會之後,再來評價這個行業的貴賤。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新手納棺師的成長,伴隨著一幕幕生者對死者的痛哭失聲依戀追思與悔恨。其實說穿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如何放下理想的身段去適應並發掘一個被輕視的行業的真正價值,並且執著地承擔各種來自親人與社會的歧視壓力堅持下去。但是隨著片中一場場不同葬禮的死者身分與家屬反應,我們看到了導演對人世間種種無奈的關懷與悲憫,看到了他想傳達的訊息,那就是:「包容」! 如果大家都能早一點去理解並展現包容與自己價值觀牴觸的人事物的能力,就不會有這麼多生者對死者來不及表達的遺憾了。
「人貴自重而後人重之」,我相信所有的觀眾在被男主角認真看待自己工作全力以赴的精神感動之際,也會在內心檢視自己的人生,就如同男主角的太太從開頭的激烈反對他從事這種職業到在最後可以很自然的說出:「外子是納棺師」,其中的轉變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男主角的自重進而轉化成的自信,替他贏得了至愛的敬重。當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滿時,是採取怎樣的方式來自重呢?
片中當年拋家棄子與人私奔的男主角父親年邁潦倒客死異鄉手中仍緊握當初幼兒所給予的小圓石,若非男主角是納棺師的身分,以當地殯葬業者草率處理遺體的態度,也許男主角永遠也無法發現這個象徵他與父親之間親情難滅的小圓石,也永遠無法化解在心中糾纏一輩子被拋棄的心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許這也是導演想說的吧!當人生的試煉來到,好好的接受它,也許痛苦的過程反而會是未來更大幸福的基礎。
這部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乃實至名歸,幾乎找不出可以批評挑剔的地方,哭泣指數與「當櫻花盛開」相當。也許現代的人,很需要這種親情方面的劇情片來彌補未來社會勢必逐漸瓦解的家庭結構與日漸疏離的親屬關係吧!
非常湊巧,最近剛看了一篇香港女作家西西女士於一九八二年寫的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小說是以從事為屍體化妝的女化妝師為第一人稱的口白敘事方式寫成的,文中提到從事這個行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以及一些因常接觸死者所產生的心理狀態,與這部「送行者」還蠻能相互對照的。像影片裡有趣的一幕值得一提,片中的納棺社長在拍攝示範DVD時,因為充當屍體模特兒的男主角忍不住打噴嚏動了一下,剃刀刮破了男主角的臉進而留了一些血,社長不可置信喃喃自語:「怎麼會這樣呢?」片中雖然沒有多著墨,但我相信社長心裡一定是對「屍體會動」這件是無法適應,平常他所服務的對象是不會動的,他可能早已忘了對會動的人刮臉是甚麼感覺了。這一點與小說中女化妝師覺得自己恐怕無法從屍體化妝師改行成新娘化妝師的理由是一樣的,長久以來習慣了服務對象是無知覺的屍體,當她服務的對象突然會動會說話時,她可能會無法接受地驚恐起來。所以要克服一些心理的障礙進入這個行業,與要走出這個行業,同樣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啊!這一點到是影片中沒有探討到的部分。不過兩種作品想強調的重點不同,是無法拿來比較的。
據報載「送行者」掀起了日本人詢問納棺師這個行業的熱潮,回到我最初的想法,一部好電影的影響力真是無遠弗屆!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實在無需妄自菲薄或怨天尤人了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