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觀眾托茱莉安摩爾得到奧斯卡影后的福,新竹威秀在頒獎典禮後上映了『我想念我自己』,我也才有機會到戲院欣賞這部影片。
大家都知道本片是根據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麗莎潔諾娃(Lisa Genova)的同名小說所改編,故事敘述一位享譽國際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愛麗絲霍肯(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在五十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了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從此她從家庭事業均美滿無比的生活中墮入心智逐漸退化的難堪人生。
影片從一開頭就直接切入重點,完全以愛麗絲的觀點來細膩描繪一位阿茲海默患者在逐漸確診的過程中所需承受的心理壓力、發現自己遺傳性的基因會遺害子女的不安內疚、隨著症狀逐漸惡化所需面對的內心恐懼、以及最後連結社會功能完全失調的無限悲哀。相信可以讓觀眾增加許多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與對患者的同理心。
另外影片也對她的家人(先生與三個子女)面對這樣的情況所呈現出的反應有些許著墨。愛麗絲的先生約翰(亞歷飽德溫Alec Baldwin飾)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她的大女兒畢業於法學院、兒子就讀醫學院,這三位人生一向得意的家人,在她發病之後雖然仍舊義務性地支持照顧她,但沒有度過難堪人生的他們終究無法從心底去接受愛麗絲的變化,他們的愛也很難跨越這個鴻溝(高學歷正常人vs.心智退化的病人),無法支撐他們繼續照顧愛麗絲、或為愛麗絲改變自己的人生規劃。
最後愛麗絲的依靠,反而是她那在高中畢業後就在演藝事業中打滾、成就不高、在家中一向被輕視的小女兒莉蒂亞(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飾)。也許只有經過生活困境的莉蒂亞,才能了解母親的感覺,也才能以「愛」來承擔所有重擔。
原本我以為這個小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後來查資料才知道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作者以高學歷的語言學家作為主角,來凸顯阿茲海默症患者發病初期時的語言字詞障礙,的確更加引發了讀者觀眾的同情心與唏噓感。
不過我想家中有失智症老人的觀眾應該都會同意,影片中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症嚴重度、以及對生活造成的不便與喪失自理尊嚴的難堪描述,都只能算是輕描淡寫。而要照顧一位阿茲海默病患所需付出的心力,也絕對不是像片中所呈現出的那樣輕鬆。
我沒有看過原著,所以不知道影片與原著中的描寫是否一致。如果影片是為了讓女主角茱莉安摩爾呈現阿茲海默患者不卑不亢不自憐的姿態、同時避免太過寫實的畫面刺激觀眾心理,而選擇這樣比較美化殘酷事實的處理,我想是可以被理解的。
所以,我個人在觀影過程中還是數度落淚,一來是聯想起自己罹幻輕微失智症的父親,二來是為了莉蒂亞的體貼與付出而感動。其實失智症的患者,就像劇中所演出的,常常第二天就忘了前一天的種種喜怒哀樂,所以他們所受的苦、所呈現出的難堪,在他們自己的心裡並沒有留下痕跡,只是我們旁觀的家人心態上比較捨不得、也比較需要適應。真正的難關,還是在家人身上。這是這部片所含蓄提出的重點,我個人非常認同。
至於有關這部片女主角女配角的演技、導演罹患漸凍症、以及病患關懷議題等等的相關影評已經非常多,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我想談談在片中出現的契訶夫舞台劇『三姐妹』。我個人覺得編劇讓小女兒莉蒂亞在片中演出這幕劇中劇是很有意義的。
俄國大文豪契訶夫(Аnton Chekhov,1860~1904)所處的年代,正是俄國上層社會舊勢力逐漸衰退的時期,他在幾個劇本(如『櫻桃園』、『凡尼亞舅舅』、還有這部『三姐妹』)中,都對這種時代氛圍有所著墨,也強調『工作』的重要(對比於舊時代貴族階級無所事事的享樂生活)。
這部『三姊妹』就是描述上層社會的一個家庭逐漸衰敗、心中卻懷著重返光榮憧憬的過程。劇中主角三位姐妹都是知識份子,她們雖然有著崇高心智、對未來有著許多美麗的想像,但在歷經許多事與願違的經歷後(她們的嫂嫂準備趕她們出門、大姐謀職不順利、二姐的情人要離開、三人的生活幾乎陷入困境),終於體會到生活的現實面。(劇情簡介請參考: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27326/5092153.htm)
影片中愛麗絲與家人一同觀賞莉蒂亞的演出,莉蒂亞應該就是演出『三姐妹』舞台劇劇中的二姐伊莉娜,這個角色也是在劇中最被命運捉弄的人。舞台劇最後一幕三姐妹的台詞是這樣的:
—————————————-
玛霞(三妹):啊,军乐奏得多么响亮呀!他们离开我们,走了,他一个人就此走了,就此走了,永远不回来了,撇下我们孤孤单单,重新开始我们的生活。必须生活下去……必须生活下去。
伊莉娜(二姐):(把头贴在奥尔迦胸前)将来总有一天,大家都会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不会再有任何秘密了,可是现在呢,必须生活下去……必须工作,一股劲儿地工作!明天我就一个人走了,我到学校里去教书,把我的一生献给也许需要我的人。现在是秋天,不久冬天就要来了,大雪纷飞,可是我要去工作,我要去工作……
奥尔迦(大姐):(拥抱两个妹妹)军乐奏得那么欢快,那么生气勃勃,人一心想生活!啊,我的上帝啊!时间会过去,我们也会永远消失,我们会被人忘掉,我们的脸,我们的声音,我们这些人,会统统被忘掉,可是我们的痛苦会变成在我们以后生活的那些人的欢乐,幸福和和平会降临这个世界,人们会用好话提起现在生活着的人,并且感谢他们。啊,亲爱的妹妹们,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结束。我们会生活下去!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畅快,仿佛再过一忽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活著是为了什么,我们痛苦是为了什么……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
(資料來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7892999/)
—————————————-
影片中將克莉絲汀史都華的二姐角色放在舞台三人中央,也沒有演出大姐的重要台詞,是跟原舞台劇本不太一樣的地方(也許編劇就是刻意要留給觀眾自行聯想的空間)。
我們看到這裡,可以明白,這齣舞台劇是個『知識份子才能無法施展、抱負無法實現、受困于現實必須妥協、但對未來仍存有希望』的故事。對照於這部影片,主角愛麗絲這樣一個熱愛工作的高知識份子卻受困于阿茲海默症這樣的困頓現實裡,主題上是有幾分貼切的。
這也是愛麗絲在演出結束後,完全可以感受到劇中角色的絕望與希望,甚至忘了主角演員莉蒂亞是自己的女兒的原因吧。
我自己當初讀契訶夫這個劇本,除了感受到文中不斷強調的『工作』崇高感之外,對這個故事平淡的劇本並沒有太多感受。沒想到好萊塢的編劇有如此巧思,將之融入在這部影片中,是讓我蠻佩服的。本片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身兼編劇,這也許是他賦予這部片除了茱莉安摩爾的演技外最亮麗的焦點。
總之,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影片的結局也讓我們感受到『愛』的力量。雖然這可能是一部略微美化疾病殘酷的影片,在煽情感人方面不會像日片『明日的記憶』那樣引人淚崩、在深思餘韻方面也不會像韓片『生命之詩』那樣令人震撼,但是平實內斂的知性調性還是能讓觀眾在結尾時坐在座椅上不忍離去。在好萊塢優秀的製作與演員能力之下,這肯定是讓世界了解阿茲海默症最有影響力的一部電影,非常值得欣賞。
PS.這部片雖然目前網路上已經可以自力救濟看到,但是畫質不佳、對白翻譯出錯,很不建議大家在網路上欣賞本片。
IMDb:7.5
MyScore:9.0(適合所有觀眾,尤其是家中有需要被照料者的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