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部電影是根據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原著小說改編,我沒有看過這部小說,關於原著與電影改編間的討論可以參考影評人藍祖蔚先生一篇精彩的文章: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11&eid=v211107
這裡就單純由電影來討論。
這部影片的主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純粹以肉慾為始的戀情,是否可以克服雙方年齡背景身分地位的差距,轉化為刻骨銘心的愛情?;第二部分則是探討戰爭中個人應盡的職責與人性中道德良心的拉扯,以及戰爭後社會大眾無視戰爭當時的大環境氛圍而針對當時的個人行為加以批判的合理性;最後又以戀人對戀人間的道德批判將兩部分結合在一起,探討屬於個人私領域的愛情與屬於社會大眾領域的道德,孰輕孰重?
在如此沉重的主題之下,劇情要如何安排呢? 第一部分肉慾戀情與年紀懸殊的劇情其實並不特別,但加入了文學作品朗讀的構想,就令人難忘且相當獨特,經典鉅著優美的文字對人心普遍具有的吸引力在此展現無遺。第二部分以一場場法庭上的辯證戲,凸顯法官的偏見與推諉塞責者的私心,並藉由將誠實面對過往的女主角處以相對重刑的劇情,表達影片對自認道德捍衛者的這群人的不滿與諷刺,這也點出了在女主角心中文盲的恥辱是遠比被冠上毫無人性冷血納粹的恥辱更加巨大的原因。而男主角終究是屬於世俗規範的一方,雖然終生為此段情的影響所苦,無法真正與其他人交心,但藉由他在獄中對韓娜的質疑,顯示他對於公眾領域道德的重視(應該是說人云亦云很浮面的重視),仍勝過真正心底愛情的需求。而女主角也直到最後遭到所愛的人的非難,才確切地領悟到這種職責與道德上兩難,在他人眼中是不存在的,而且再也沒有真正被原諒的可能。
德國納粹在二次大戰中對猶太人的迫害,是德國人永遠需面對的歷史傷痕,無數的德國作家與藝術家創作了無數的文學與戲劇作品,探討的都是這方面的主題,不是德國人的我們是無法真正體會這個昔日光榮的日耳曼民族現今卻永遠有個恥辱印記的複雜情緒吧!
關於戰爭時履行職責與道德良心的拉扯的主題,最出色的作品可能是德國大作家齊格飛•藍茨於1968年完成的小說鉅作”德語課”,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6725#comment
作者利用少年主角在德語課罰寫作文,題目為”履行職責的歡樂”這樣奇特的開頭,以略具魔幻寫實的方法敘述了主角父親以一個德國地方警察的身分在二次大戰時受命對其畫家朋友進行監控禁止其作畫的過程,這部作品將”忠於職守”和”助紂為虐”的辨證關係,也就是履行職責與道德良心之間的界線,做出了罕有其匹的深刻討論。
所以,剛看完影片時,我覺得這部片在這方面的內容深度是遠遠比不上”德語課”中對人性心理及社會影響的探討,也比不上前一陣子一部德語片”偽鈔風暴”中對身處亂世個人生命的價值與全體社會的福祉該如何取捨的深刻描繪。這部片只藉由幾個頗為刻板式的角色及一場極為表面化的火災事件,就想要界定這樣複雜與深沉的命題,實在過於膚淺。有點僅僅是想藉由這樣看起來嚴肅的主題很表面地增加影片深度以獲得影評人青睞的感覺。
不過,當我查看了契訶夫的小說”牽小狗的女人”書中的情節後,才領悟了這部片的重點,這本在影片中舉足輕重的小說,是這位俄國大作家契訶夫於1899年的作品,也是後世公認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書中外遇相識的男女主角的遭遇及心理相當類似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這個戲中書的弦外之音,顯示了第一部分的愛情才是影片的重點,第二部分不過是陪襯,既是陪襯也就無需苛責過多,因為,第一部分整個主題情節人物與一本本劇中書巧妙呼應(還記得奧德賽上女妖床的那一段嗎?)的設計,已經幾乎很完美了。
所以,以觀賞一部愛情電影的心態來欣賞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佳作,如果是被預告中法學教授的一句話所吸引:「維持人類社會運作的不是道德,而是法律,判斷人類行為的對或錯,不是這個行為好或不好,而是合法或不合法,而且,是根據他行為當時的法律規範」,而抱著更高更深層的期待去觀賞這部電影的話,可能就會有一點失望了。
另外,這部片最令人不習慣也費解的地方是:明明影片的故事背景是設在德國,為何劇中人每個都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英語?朗讀的書籍文字也都是英文?如果拍成德語片或換個故事背景地點,就更可以說服觀眾投入劇情之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rrisa泰瑞莎 的頭像
    Terrisa泰瑞莎

    泰瑞莎的文字寓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