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前,我從交大圖書館借了這本納布可夫的名著,由先覺出版社出版,黃秀慧小姐翻譯,可能是台灣唯一的一本Lolita中譯本,四個月後,歷經了多次續借、讀讀停停,我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
是的,這是一本很不容易閱讀的書,即使它的題材是煽情聳動的戀童癖自白。原因無他,因為作者使用的語言非常典雅,典故又多,全書幾近獨白的書寫方式很難持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加上情節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來自歐洲移民美國的男子杭伯特,因童年失去摯愛造成的心理創傷成為一個戀童癖,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一個十二歲的少女桃樂蒂.海茲,也就是他所暱稱的Lolita,完美地符合他心目中”小妖精”的形象,此後,他無法自拔地完全沉浸在對她的迷戀之中,為了合法接近她而與她的寡母結婚,在寡母意外身故後,已經成為羅麗泰繼父的杭伯特遂帶著未成年的羅麗泰駕著汽車遊遍了美國各地,居無定所地過了長達數年的亂倫生活,詳細情節介紹可參考”TG的烘培機”,是我GOOGLE到的一位高手的網頁,網址:
http://www.tglin.idv.tw/comments_new/history_novel06.htm) 。
情節高潮處並不多,甚至有些段落會令人覺得冗長乏味沉悶無聊,不禁令我懷疑當時為何會創下銷售熱潮。
納布可夫在1940年移民美國後就有了這本小說的初步構想,歷經十五年後才於1955年出版這本爭議性很大的小說,書中以駕駛汽車遊歷的方式呈現美國種種風情與地理人文,是本不折不扣的美國小說,也許是納布可夫從俄國流亡他鄉多年之後想要尋求歸屬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本書採用一個虛構人物來介紹杭伯特這部獨白手稿的方式頗為特別,會讓讀者將杭伯特設定為一個真實人物,而且會以為書中敘述的事件是真實事件,全書伏筆倒敘等等敘事的技巧也很巧妙。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杭伯特對本身慾望精確細膩的描述,以及對普遍人性一針見血的剖析,對性方面的描寫在出版當時也許是頗前衛大膽,但在現在這個無奇不有的21世紀看來並不會駭人聽聞。
我個人覺得全本書最精華並有畫龍點睛之效的部分是,到了最後杭伯特目睹羅麗泰在年紀輕輕的花樣年華之際就已有如歷盡滄桑般的蒼老心境,悔恨之餘才徹底了解自己早已奪去了這個女孩的人生,這時作者才加入了杭伯特想像中在他的淫威之下那幾年度過生活的羅麗泰當時心中的煎熬與恐懼,對比於全書前大半部分對羅麗泰心境的幾乎隻字未提,並且刻意暗示羅麗泰在兩人不正常關係一開始時對杭伯特的主動誘惑,一直到讀到最後這部分,讀者才會被一股強大的哀傷襲上心頭(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可以完全體會這個世界對這個女孩的無助不安所展現的漠不關心或是無能為力,也才體會到全書以一個文質彬彬的高等教育程度男子冷靜告白的方式呈現這個極其怪異變態的亂倫行為,是多麼殘酷又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寫作技巧。而作者顯然表達出的對杭伯特的同情與悲憫,以及最後安排的羅麗泰的悲慘結局,成功地讓讀者在心中永遠留下這兩個悲劇性人物的形象。
這部小說在1962年被史丹利庫布力克拍成電影,中文翻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 (真是必須向當初的影片片名翻譯者致敬,片名取得實在傳神),好像1997年也有重拍版本,由傑洛米艾朗飾演杭伯特(用想的就覺得會很像)。
現在這本書中譯本市面上應該是找不到了,想看的話就找找圖書館吧!雖不好讀,但值得一讀的書。
Lolita現在已成為西方稱性感小女生的替稱,一說到Lolita就有戀童癖的聯想,一部小說能造出一個新涵意的字眼,應該是偉大的吧!不過我會看這部小說則是因為看了”在德黑蘭閱讀羅莉塔” 這本書(請見我的書評),在這裡Lolita則成了被壓迫而沒有辦法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物的代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