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DVD出租店看到這部去年金馬獎影展的片子,也算是受惠於片商造福非大台北地區觀眾的善行之舉吧!
片子取了一個很聳動的片名,加上導演只是個20歲的加拿大青年,年少才高的亮眼成就、半自傳式的同志戀情、與其對母親的愛恨情結,成了關於這部影片的影評中最常被提到的重要項目,我也就不再贅述了。但是真正感動我的部分,卻是比較少被提到的母子幼時親情的部分,而也是在這部分,讓我對這個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年輕導演產生了真正的敬意,讚嘆他以這樣年輕的生命,卻能體會也許許多人要歷盡滄桑之後才能了解的親情真諦。
其實這部片的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十七歲的青少年如何面對叛逆期中怎麼看都不順眼的媽媽。可貴的是劇情並不會一面倒的嘲笑成人世界、頌揚年輕人天經地義的青春苦悶,淪為一部只是讓年輕觀眾看了高興、發洩發洩的普通青春叛逆片,這部影片中反而常有些段落是站在母親的立場來請觀眾給予同理心,片尾暗示母子兩人將以孩子幼時兩人親暱的相處時光所建立的親情基礎,一起面對未來一切成長的難題,也呼應了片子開頭時男主角的獨白:我記得小時候我跟我的媽媽非常親密,無話不談,我對她的依賴之深簡直無法想像,為什麼現在她會變得這麼令人難以忍受呢?(片子在此加入了一段母親大啖甜點的嘴部超級特寫,效果超棒,真是令人想不覺得她俗不可耐都很困難。)導演想說的也許是: 最後,親情中最重要的因素,無條件的包容,將會慢慢解開這個在所有叛逆期的孩子心中的疑惑。
也許是自己也有這樣與孩子一起親密度過幼年成長的時光,這部分在我看來就尤其覺得感人至深,片子結束時,母親與逃離寄宿學校的兒子並肩坐在他小時候最喜愛的大石頭上,面對著大海(或是大湖?),母親用手臂環繞著兒子的肩膀,無言的肢體語言說明了一切,我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下來了。導演年紀輕輕竟然可以了解這樣的感動,這是我幾乎難以置信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一個小段落不能不提,就是兒子在被逼去搭公車返回寄宿學校前對他媽媽破口大罵,一些難聽的字眼入耳之後,母親默默轉身離去,兒子在身後喊著:「如果我今天就死掉了呢?」母親並沒有轉身,她只是用自己才聽得到的聲音對自己說: 「那媽媽明天就死。」兒子並不知道媽媽說了甚麼,攝影機只是以他的角度拍著母親穿著庸俗的背影。我想我的流淚機制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被啟動的。
至於片中一些關於青少年排解苦悶的吶喊片段,對我這個”歐巴桑”來說,倒反而不是那麼吸引人了。諷刺的是,這部片在我看來反而成了一部歌頌母親的片子哪!
- Sep 28 Tue 2010 22:41
聽媽媽的話 (I killed my mothe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