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學了,終於又回到可以自己一個人到戲院去看非保護級影片的時光。不過我忘了現在大專生還在放暑假,電影院中的人潮著實嚇了我一跳,昨天去看這部愛情電影,白天中午整場座位幾乎坐滿,真是頗令人感到意外,沒想到這部影片這麼受歡迎。

會去看這部片子是因為導演瓏席非(Lone Scherfig)之前所執導的名媛教育深得我心,所以覺得她執導的影片應該是有品質保證。不過,看完之後,卻是有點小小的失望。

並不是說這部片不會引人落淚,也不是說劇情沉悶或無聊、或是男女主角感覺不對味之類的,整部戲其實製作精良,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幾乎提供了一部商業愛情電影所有的感人元素,男女主角演得也很成功。只是,看過的觀眾可能也會與我有相同的感覺,總是覺得這部戲缺少了甚麼,無法真正的打動人心。

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就如同預告片一樣簡單明瞭,除了結尾之外,沒有太令人意外的起伏。女主角雖然一直鍾情於男主角,卻只能保持著扮演他知心好友的角色,男主角似乎明瞭女主角的心意,卻要經歷重重遊戲人間的情感與人生起伏挫敗,過了二十年之後才了解女主角對他的重要性。次要情節則涵蓋了男主角對於符合母親期望的心結,以及男女主角各經歷一次與長期的伴侶間的感情。

這樣的劇情不催淚也難啊! 同樣題材與類似情節的文字與影像作品也常常見到,而片中也的確有些段落令人掉下眼淚,可是不知為何,我就是無法真正被他們的愛情所感動。

問題出在哪裡呢?這部電影是根據英國作家大衛尼克斯的暢銷同名小說所改編,他本人也是這部片的編劇,由作者自己來編劇本,應該是最能表達他所想留下的書中精華了。

我想了很久,終於發現問題可能是出在這部影片敘事觀點不明確,它應該是想以男主角的觀點貫穿全片,可是又無法明確表達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感情轉折點到底在哪裡?而某些劇情又以女主角的觀點來詮釋(這部分是劇中比較感人且成功的段落),但涉入太多次要人物與次要情節的鋪陳。甚至有好些段落出現了以次要人物為主要觀點的劇情,某些片段如男主角的父母親與他的對話、女主角男友對她的鼓勵等等,都零星地相當感人、深刻,但卻著墨不足,而且模糊了人物焦點。

總結來說,就是因為敘事觀點分散、男女主角間的情感說服力被削弱、次要人物與情節過多,讓這部電影失去了對這個愛情電影中最重要的因素:”為何男女主角會互相吸引?”的解釋權。難怪後來看幕後花絮的資料,飾演男主角的吉姆史特格斯會覺得這整個故事是在講何謂一見鍾情了。(因為,只要說是一見鍾情,就無須解釋了。)
至於這個問題到底是在小說中就存在?還是作者自己改編成劇本時不知覺陷入的盲點,因為我沒看過原著,也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有小雷:

男主角離婚後前往巴黎找女主角那一段是全劇的最大敗筆,可能是這時劇中的重心全擺在安海瑟薇的漂亮短髮造型與迷人服飾上了,導演竟然讓男主角幼稚地手戳情敵照片、讓女主角深情款款地奔向情人臂彎後又突然地重返男主角懷抱。實在讓全片有種急轉直下的突兀。

還有,女主角慘遭車禍瘁死時的突然與姿態,令人想到淺野一二O”SOLANIN”。說實話,後者對生存著的那一半後來的心境描寫,實在比這部片好太多了。

再說個題外話,如果拿這部片與最近毀譽參半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來比較,您也會發現就感情的描繪深刻與真愛難挽回的遺憾來說,後者也是比這部片好很多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