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大概是近年來國片中除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外,最有創意的片子了。結合了年輕人喜歡的生存遊戲及各種槍枝細節,搭配上硬裡子老演員們的演技,其實想表達的是對眷村內居住的榮民們的敬意,以及傳達面臨時代悲劇下小人物的無奈。導演懂得用時尚新穎的概念來包裝自己的理念,讓更多年齡層、不同背景的觀眾聽到他想說的話,實在是很令人讚賞。
整部戲最大的賣點,當然就是當一群拿著漆彈槍、著迷於生存遊戲假槍戰、血氣方剛不識生命可貴的年輕人,遇上這些曾經歷經真實戰爭場面、歷經人世悲歡離合、已臨遲暮之年、想要把握住生命最後價值的歐吉桑(其實台灣人是叫他們老芋仔),戰況將如何發展?導演適時加入一些戲劇元素,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並不會因為明知這是假槍戰,而不想知道”後來怎麼了?”
而導演也就在這些賣點的包裝下,隱含了一些他想表達的想法,某些段落呈現榮民半生戎馬、老來卻沒有尊嚴的悲涼失落,的確會讓觀眾感動得流淚。
因為導演想講的東西很多,所以這部片的劇情分為好幾個支線,一是老榮民們在眷村即將遭到拆遷前的生活,榮民中各個人物代表著對這段時代悲劇下的生命境遇不同的想法;一是老榮民與村裡本省籍麵攤老闆娘之間的情誼,想呈現的是在一般民眾心中省籍之間並無問題存在;一是綽號叫”駭客”的年輕人將在現實生活職場中的失意轉換成為對生存遊戲的狂熱與專精,呈現現今年輕人的苦悶與爭強好勝;一是祖孫之間觀念的衝突,顯示出隔代教養的問題;一是眷村子弟自覺出身卑微又無法割捨的心結;一是這個眷村出身的年輕醫師與留洋歸國女友間對生存遊戲看法的差異所造成的衝突;還有一個小段落呈現東西方在工作上理念及態度的差異。
由此可見,這部片人物眾多,要處理好每個人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還好導演在人物關係的設計上處理得還算細膩,同時也不吝於花篇幅來凸顯每個角色的個性,人物塑造頗為成功,也增加了這部片感人的力量。
這部片雖然場面不大、某些人物對白有點生硬、年輕演員的演技也待加強、劇情支線稍嫌過多,有點讓劇情凝聚力量分散。但是這些缺點,都可以被這個假青年兵遇上真老兵的創意、以及相當有水準及質感的生存遊戲巷道槍戰戲給淡化,讓觀眾可以包容這些瑕疵。而文戲上略嫌鬆散的劇情也因為生存遊戲槍戰的穿插,讓整部戲節奏尚稱流暢,並保持住觀眾觀影時的趣味。
雖然這部片本身已經算是一部好電影,不太需要搬出”支持國片”那樣的使命感來加重大家的心理負擔。不過,如果大家看一下開眼的資料,了解一下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曾經為李安”喜宴”拍攝平面照片的導演黃建亮先生,是怎樣把握住機會在五十歲時才完成這個電影夢(他也是花光積蓄、拿房子去抵押、東拼西湊,加上輔導金300萬元,花1500萬元拍出這部片子,現正負債中),可能會更覺得可以多給他一些票房上的鼓勵。
昨天早場在新竹威秀觀賞這部影片時,戲院中竟然還有二、三十位觀眾,頗令人欣慰。觀眾中看來有對槍枝細節及生存遊戲極有興趣的阿兵哥、有對老演員如數家珍的老太太,大部分都是中年以下的觀眾,真想知道大家是否也是被這部片的創意吸引而來。^_^希望這部片的票房可以跟著好口碑的建立、越來越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