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這部張艾嘉導演的電影,回家後查資料才猛然發現,我上一次看她執導的作品竟然是20年前的『少女小漁』(1995)!實在太驚人了,感覺上只是前幾年的事。可見雖然後來我沒有再追她的作品,但在我心目中這位華人少見成功的女導演一直有著崇高的地位。
會去看這部『念念』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導演是張艾嘉,雖然當初在戲院看到這部『念念』的預告片時,就有種「文青強說愁」的感覺,預告中出現幾位主角的台詞,也讓人覺得頗不自然。今天看過後,與我原先的預期差不多。不過雖然我不是非常喜歡,總覺得影片缺少一個中心思維,人物沒有生命力,有點假假的感覺,許多地方也有點不通順,但某些段落還是讓我幾乎眼眶濕潤。
故事大概可分為七條支線,一是女主角梁洛施與男主角張孝全間的感情,二是梁洛施與柯宇綸兄妹角色年少時與母親相處的美好回憶,三是柯宇綸的生活與母親間的心結,四是梁洛施與母親間的心結,五是張孝全與父親間的情結,六是張孝全的拳擊生涯,七是母親李心潔帶著年幼的梁洛施妹妹角色離家後的生活。
其實看我寫了這麼多情節支線,您大概就可以感覺出這部片的問題之一,那就是沒有辦法聚焦在一組故事線上好好發展,所以導致只能有片段式的感人段落,而無法凝聚成一個比較能深深打動人心的力量。最後落入國片中最常見的:每個人物內心深處都有陰影、都很不快樂的窠臼。
當然,雖然每一組的故事好像都是指向一個「不完美的童年所造成的陰影」,應該也算是有個主軸,但是因為劇中有許多地方劇情聯結不是很通順,也太過刻意,所以我個人觀影時常常會無法入戲。
舉例來說,故事最中心的重點應該是母親的離家,影片開頭時讓李心潔喃喃自語:「若不是你們兩個(指梁洛施與柯宇綸兄妹幼年),我早就離開這個小島。」所以她的離家,像是為了她的自私,造成兄妹分離、家庭破碎。但是影片後段,進入柯宇綸的敘事觀點後,又變成是母親因為丈夫不能支持小孩發展美術天份,必須帶小孩離開以免被埋沒(我是不太能明白有哪一個母親會做出這種決定)?而她不甘心困在小島,是不甘心一輩子賣麵嗎?但是她到了臺北,還是一樣在小巷子裡賣麵為生啊!她離家的理由一旦變得牽強,整個故事就缺乏說服力了。
母親離家的理由缺乏說服力,同樣地,兄妹長大之後不互相尋找也很缺乏說服力,尤其片中也出現了智慧型手機和FB社群網站,實在無法明白在網路時代找個人有那麼難嗎?最後在書店裡,哥哥看到了名字與妹妹一樣的畫家出版了繪本,怎麼一開始還會像完全不認識這個人一樣呢?
再來,在張孝全的拳擊生涯這條支線中,教練與他對吼的那場戲應該是重點,教練明明在之前的練習賽中用台語表示對他的關心與了解,兩人間最熟悉的語言應該是台語,但到了這場心情激盪的重頭戲中,兩人卻全程用國語對談(人們到了這種時刻理應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台詞也相當文雅(只有最後張孝全爆出一句台語國罵),看不出角色的生命力,令人感覺很奇怪。
說到語言的使用,梁洛施這個角色,則更是讓全片顯得非常不自然的主因(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因為她是香港演員,說國語有口音,所以她的對白是由配音員配上國語的),有她出現的戲就有一種「文青強說愁」的生硬感。為何要用香港演員以配音來演台灣人呢?這我實在不明白。
這就又衍生出我覺得本片另外一個大問題:背景的選擇。
從影片一開始,臺北101以及誠品書店的身影,就一直出現在代表臺北的場景之中,柯宇綸在風雨中進入酒吧的魔幻片段,也用力呈現出臺北的紙醉金迷,這些都是臺北令人想當然耳的印象。而為了強調主角在離島生長、凸顯「是台灣人、也不是台灣人」(劇中台詞)的悲情疏離色彩,綠島與小琉球就成為導演建構主角生長背景的地方。片中的綠島就是與政治犯有關、一群年輕人來遊玩、柯宇綸飾演的導遊生硬地解釋著綠島的過往與現在、廟會獵奇。而小琉球更是只是一個出現一次的地名(正好我有親戚是小琉球人,所以我很難被影片說服女主角有任何在小琉球成長的感覺)。
我個人是覺得也許導演已經離開台灣太久了,她心中的台灣這幾個地方她應該已經不熟悉了,所以她在片中所能呈現出的,就是很浮面地大家印象中的地方特色,沒有辦法拍出自己獨特且深刻的觀察。偏偏她又想讓這幾個地名在片中舉足輕重,反而讓影片有種假假的感覺,就是像是一個作者關在房間裡想像出來的世界。
從影片資料中,我們知道這部片的原始構想是來自于一個日本人的故事,導演把它擴充成電影劇本。其實這個故事也許可以發生在香港或是任何導演更熟悉的地方,沒有必要一定得發生在台灣啊!如果一定要發生在台灣,可能對背景的考察就要更深入了。像這樣讓劇中主角隨口說出自己被送往「小琉球」在那裡長大,好像與「台灣」是分隔的兩個世界,破壞了編劇的嚴謹度,是十分可惜的。
啊!說了這麼多,好像都是比較負面的意見,其實張艾嘉導演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水準(例如那一段柯宇綸與母親見面的魔幻場景,兒子內心壓抑多年的被遺棄感,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還是很令人眼睛一亮的),我也不敢在此大放厥詞批評。若有冒犯還請見諒。
最後必須要提出我比較受到感動的段落,幾乎都是柯宇綸這個角色(哥哥,包括中學時期)出現的段落(尤其是他在麵攤幫忙,爸爸要他回去讀書,他在夜裡起來翻找爸爸燒掉媽媽妹妹的東西那一段),我想,在眾多故事人物支線當中,這個角色是導演刻劃最為成功的了。
總之,這部片是製作相當嚴謹的,影像構圖色彩運用以及配樂選擇都很出色,如果您喜歡「眾人心中都有痛」的影片基調、也不排斥「文青強說愁」的對白風格,那麼這部片還是可以滿足您看一部好電影的要求的。
PS. 提醒您,影片前一個小時有點悶,一直要到柯宇綸這個角色出現,這種「悶」的感覺才逐漸淡去。
MyScore:8.0(適合喜歡「眾人心中都有痛」影片基調、也不排斥「文青強說愁」對白風格的觀眾)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