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從影片宣傳資料中大概已經了解,這部『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傳記電影,是以三場賈伯斯主持的產品發表會(1984年麥金塔電腦、1988年NeXT、1998年iMac),來濃縮這個人物的生平、性格、人際關係、以及職業生涯三大階段。本片的對白又快又多(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是此類劇本的高手),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又是以快節奏的剪接來呼應這樣的劇本,所以全片看下來考驗著觀眾的專注力與快閃記憶力。
我個人的感覺是我的理解力在有些段落幾乎跟不上劇情節奏,若不是我曾經看過2013年由艾希頓庫奇所主演的『賈伯斯(Jobs)』,我想我可能會看不懂這部電影。^_^
然而很諷刺的是,2013年的那部『賈伯斯』,正是被大家批評得一無是處的「流水賬」傳記版本。沒想到在這部2015年較有藝術性的版本襯托之下,當年那種「流水賬」式的平凡之作,其實還是有其功用的。
至少該片可以先幫大家對賈伯斯的生平認識約略打下基礎,也讓我們比較可以了解他與前女友克莉絲Chrisann Brennan、女兒Lisa、共同創業人沃茲(Steve Wozniak)、公司專業經理人史考利(John Sculley)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這部『史帝夫賈伯斯』編導假設大家都已經相當清楚、而在片中沒有多加解釋的)。所以誠心建議大家在看這部連珠砲版本的『史帝夫賈伯斯』之前,可能要先了解一下賈伯斯的生平大事記與重要相關人物關係,才比較能快速進入本片狀況。(ps.根據網友Steven的資訊,另一部賈伯斯紀錄片「Steve Jobs:Man in the Machine」所呈現出的賈伯斯更接近真實人物,更值得觀賞。)
本片利用三場產品發表會開場前半小時的後台狀況、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跟拍賈伯斯(麥克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飾)與上述幾位關鍵人物(加上資深工程師Andy Hertzfeld與市場總監Joanna Hoffman(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飾))的對話,建構出一部側寫賈伯斯冷酷性格背後隱藏親情因素的影片。
這樣的呈現方式相當有創意也相當大膽,優點是讓觀眾像是在看一幅幅現代畫、純粹欣賞導演場面調度與剪接的功力、以及演員背稿演出的天份。缺點則是劇情不容易聚焦、也不容易讓人物產生整體感。雖然影片在把觀眾聽覺疲勞轟炸的大量台詞之中還是鋪陳了賈伯斯對原生家庭的心結、以及對女兒Lisa的情感,也算是全片中最令人可以感動的部分,但我個人是覺得後座力不強。至於其他的人物互動就更是很難引起共鳴了。
這部片在各大影展都獲得不錯的好評,我個人也覺得蠻好看的,只是看完後在心裡沒有留下太多的波瀾。麥克法斯賓達與凱特溫絲蕾的演技雖然很好,演出難度也很高,但受限於全片快閃節奏下角色不容易真正引起觀眾共鳴(例如最後凱特溫絲蕾以高強度逼迫賈伯斯必須與女兒和好的那場戲,雖然凱特演出力道很夠,但我實在無法明白這個人物為何這麼在意他們父女的關係),所以我個人並沒有被這兩位好演員的演技所震撼。
本片的編劇艾倫索金稱本片是一幅人物抽象畫而非人物素描,編導放入了他們自己對賈伯斯的評價與感覺,而不是完全忠實呈現賈伯斯的生平。這樣的比喻相當貼切,也正是這部片給人的感覺:「一個充滿現代感的藝術品」。不過太過抽象的東西,創作者基本上大概都是認為觀眾與自己的見解差不多,可以理解創作品的內涵。但對本片觀眾來說,要理解這幅抽象畫、理解賈伯斯這個人物,恐怕還是得先多做一點額外的功課才行。
這也牽涉到傳記電影的本質與形式,沒有人規定傳記電影的主角一定要是傳記人物,也許創作傳記電影的人借此來實現自己的創意,才是影片真正的焦點與主角,例如本片中那一場賈伯斯與喬安娜在NeXT發表會前在兩面狀似銀幕的白牆間交談的戲,牆上快速閃播著人類在科技上進化的里程影片,那一段的影音效果相當驚人震撼,這場戲的創意,恐怕比占了全片大半演出時間的男主角更加令人難忘。
看完這部片當晚,我正好重看了一遍『薩爾加多的凝視』,很巧地發現了片中在1984年時,薩爾加多這位社會攝影師正在衣索比亞拍攝當地的饑荒難民潮。對比本片中賈伯斯在1984年的麥金塔發表會盛況,真是有種天道寧論的感慨。
PS.在本片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1984年由雷利史考特為麥金塔拍攝的一支廣告,以喬治歐威爾反烏托邦名著小說「1984」為創意來源,在片中零碎出現多次,原始廣告連結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2F6_rkqRI
這支經典廣告似乎比本片還要吸睛。:)
IMDb:7.5(也許能欣賞這幅抽象畫的觀眾不多)
MyScore:8.0(適合所有觀眾,對賈伯斯生平完全無概念者不宜)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