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v54210  

『索爾之子(Son of Saul)』大概是影史上最殘酷寫實呈現二戰時期猶太人苦難的劇情電影,看過這部影片之後,我才知道以前看過的『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穿條紋衣的男孩』、甚至是『戰火浮生錄』等等與納粹迫害猶太人主題有關的電影,完全像是裹了糖衣的夢幻片。真實集中營裡的生活,宛如人間煉獄,不人道的程度是你我所無法想像的。我在這篇心得中放入的照片一反縮圖常態,採用清楚的原圖海報,就是因為畫面中模糊的景深外背景,才是本片重要的主題所在,我想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將對這張海報景深之外背景中的影像永難忘懷。

 

影片一開頭,就是一個長達數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主角索爾從遠處走向鏡頭,攝影機開始從他的身後跟拍,觀眾也從索爾的行動與視角,跟隨戶外一群下了軍用卡車的人群進到室內的更衣間,索爾面無表情地看著這些人被迫被哄地脫光了衣服,也面無表情地收拾著這些衣物、幫忙擋住毒氣室的門口阻止哭嚎的人群衝出來、最後在毒氣室內清洗著充滿穢物與血跡的地板。整段過程充滿了如近在耳旁的聲響,觀眾沒有看到屠殺的畫面,卻聽到如臨現場的聲音。

 

隨著這個長鏡頭,我們慢慢了解索爾是一個負責清理納粹屠殺猶太人毒氣室的工作隊成員(德語中的「守密者」,在被迫執行處理猶太人屍體財物的勞累工作後,他們也會被屠殺),他面無表情,機械化地清理著。攝影師使用淺焦鏡頭,讓毒氣室內堆積如山赤裸的屍體在景深之外模糊不聚焦地出現,工作人員拖放這些屍體的動作,也在景深外進行。

 

這個長鏡頭一直持續到索爾的目光停留在一個在毒氣中倖存的少年男孩身上時(也就是海報上索爾回頭凝視的畫面),才有了第一個剪接鏡頭。而索爾的表情,也才有了變化,他不再面無表情,而是有了一種堅毅的期望,也才說出了他的第一句台詞(原本我以為影片將要如『鳥人』般全片一鏡到底、或是索爾將完全沒有台詞)。這個少年在索爾心中的重要地位完全由影像的剪接出現時機呈現出來了。

 

這位少年雖然在毒氣中倖存、有著微弱的氣息,卻馬上就被前來檢查的納粹軍官用手悶死,而且屍體必須被解剖研究。大家應該已經從影片資料中知道,本片劇情的主軸,就是索爾拼了命要保護這具屍體留得全屍好好下葬。他不僅歷經種種困難將屍體偷出解剖室,還用儘心思想要找到一位「拉比」(猶太神父),可以為這個少年進行正式的葬禮祈禱。

 

我們也就在索爾令人不解的尋找「拉比」行徑中,跟著他一路進到了屍體焚化爐區、灰燼處理區、壕溝堆屍區,同樣在景深之外模糊地「看」到、逼真地「聽」到大量屍體被焚化、大量屍灰被剷進河中、大批猶太人被直接槍殺掃入壕溝的恐怖景象。索爾有如但丁『神曲』中的維吉爾,帶領著但丁(觀眾)行走在地獄之中。只是這個地獄不是死後的宗教審判世界,而是活生生由人的種族偏見與戰爭愚昧所建造出的人間煉獄。

 

這個少年究竟是不是索爾的兒子?索爾為何又會對他有這麼深的情感(索爾擦拭少年屍體時的慈愛表情,令人非常感動)?片中並沒有明確解釋。全片的時間軸壓縮在兩天,導演在這兩天的時間中,讓觀眾目睹了不可思議的種族滅絕暴行、奧許維茲集中營的囚犯起義事件、以及一個借由索爾想厚葬屍體所隱含的強大寓意。

 

原本我看這部片時,覺得索爾堅守這個少年的屍體、以及索爾固執尋找拉比的行為,象徵了一種人心中的原則與底線。當索爾目睹經過毒氣摧殘還能倖存的少年仍被納粹軍官毫不同情(也毫不敬佩、或讚嘆神蹟)地悶死時,他心中的底線已經被踩踏了,將少年厚葬成為他堅守心中「為人」信念的一道防線、一個目標。

 

所以不管外界環境有多惡劣、局勢對他有多不利、集中營中持有不同反抗做法的兩派人馬(一派認為要對媒體揭露真相等待救兵、一派認為要奪取軍火直接暴動)有什麼衝突,索爾只希望能找到一位拉比來對少年執行一場正統的葬禮。象徵一種人為了堅守原則所付出的專注與決心。所以雖然影片的背景是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史實,但影片的含義不一定只侷限在與這個史實相關。

 

不過觀影過後查看資料時,我才知道這部由匈牙利導演拉斯洛傑萊斯(Laszlo Nemes)所執導的處女作,還有匈牙利人對在二戰時協助納粹迫害猶太人行為的一種歷史懺悔與尋求救贖的含義(請參考: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05 )。另外關於重現歷史傷痕這部分的論述,有篇很學術的文章寫得非常詳盡精彩,請參考: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08我想這部電影由匈牙利人拍攝、配合片中索爾是匈牙利猶太人的身份,整個故事的確應該是有很重的歷史贖罪意味的。

 

不過這個歷史贖罪意義是以整個故事呈現的,而不是指索爾個人的贖罪,有些影評中將索爾視為協助納粹的劊子手,他想要厚葬少年的行為是他的一種贖罪。我個人並不贊成這種觀點,猶太人擔任工作隊成員應該並非自願,在槍口下為了苟活必須做出一些違背意願的事,這是很可以諒解的。我想持這樣論點的人大概都高估了自己在生死關頭時的正義感了。其實納粹逼迫同樣是猶太人的索爾(們)去處理猶太人的屍體,更是一件喪心病狂的事。

 

為了寫這篇心得,我將本片的劇本又讀了一遍,由於編劇與導演是同一人,所以劇本與影片拍出的成品相差不大,只有在最後結尾的地方略有出入。

 

劇本中最後索爾在逃亡過程中失去了少年的屍體、與一行集中營囚犯一起在樹林中一個小屋避雨,這時有位波蘭男孩(酷似那位少年)進入小屋,眾人在意外之中停止了所有動作,而小男孩則饒有趣味地像閱兵般巡看著每個人,但當他看到索爾的表情時,突然感到害怕,就跑出小屋,接著德軍出現。

 

在電影中,則改成男孩出現在小屋門前時,沒有人發現他的存在,只有索爾注意到他,小男孩的表情困惑且稍微有點害怕,索爾給了他一個溫暖欣慰的微笑,男孩就跑走了,接著德軍出現。

 

我想導演最後這個小小的更動,是對索爾的一個更大的同情,他失去了少年的屍體,但終於從暗無天日的人間煉獄回到充滿綠意生氣的樹林之中,波蘭男孩有如少年的化身,沒有人在意他,但對索爾有特別的意義。索爾生前看這世界的最後一眼,不再有沈重的負擔,而是看著正常世界該有的樣子:藍天綠地、無憂少年。觀眾在畫外音的槍聲中可以想像索爾最後彈痕累累的屍體,結合男孩漸行漸遠隱沒在樹林中的身影,影片結束時大家心中雖然沈重,卻也有一股卸下重擔的寧靜感。

 

『索爾之子』雖然是以嚴肅的二戰猶太傷痕為主題、在視覺與聽覺上呈現出的悲劇性也讓觀眾感到無比的震驚,但是並不是一部無聊難看的電影。導演將傷痕藏在景深之外、以後製的音效製造出逼真的錄音感,讓觀眾以聽覺代替清楚的視覺畫面,自行在腦中想像出這慘絕人寰的歷史罪行。全片高難度的淺焦拍攝考驗著攝影師的高超技術,光是看片中的運鏡與場面調度、以及導演的敘事技巧,就已值回票價。

 

導演將猶太傷痕影片拍出了新的格局與想像,不再以還帶有戲劇美感的劇情來粉飾這個世紀悲劇,當我們看著納粹耗費這麼多人力物力,只為了屠殺一車車似乎永遠也殺不完的猶太人,不禁懷疑這個世界的集體理智是否都在那時消失了。索爾的行為,更像是一個個人理智對抗集體瘋狂的過程。這雖然不是一部看了會有娛樂感的影片,卻絕對是一部不看會後悔的電影。

 

看過這部電影後,我很難想像經歷過集中營煉獄的倖存猶太人們要有多堅強的心智才能揮別這個夢魘,影史中描述美軍越戰傷痕的影片多到不勝枚舉,相形之下,描述猶太傷痕的電影似乎沒有相對的強勢。雖然苦難是無法比較的,但這部片的確為猶太人的苦難拍出了不再包裹糖衣的真實感。

 

本片已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目前全省上映廳數不多(僅在臺北台中高雄上映),如果在您居住的城市看得到這部影片,請千萬不要錯過了。

 

PS.感謝網友Steven提供索爾之子的英文劇本連結,請參考:http://www.sonyclassics.com/awards-information/screenplays/sonofsaul_screenplay.pdf

PS.在劇本中語言是個特別被強調標明的元素,不同國籍種族的人說不同的語言,德軍說德語、索爾說匈牙利語與破Yiddish(猶太人用語)語、工作隊隊長說Yiddish語、集中營中的俄國人說俄語,這些不同的語言更能凸顯環境中的緊張感。可惜四種語言都不通的我們在電影中分辨不出來,都是只能看字幕中文翻譯,跟看劇本的感覺還是有點不一樣的。

 

IMDb:7.9(也許這個題材對歐美觀眾來說是太過沈重了一點)

MyScore:9.5(適合所有觀眾,但片中屠殺與屍體處理的畫面實在太過寫實震撼,所以被列為限制級)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rrisa泰瑞莎 的頭像
    Terrisa泰瑞莎

    泰瑞莎的文字寓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