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部片只能選一部看的話,我會選擇”囧男孩”,當然,既然我這麼說了,表示兩部片我都看過了,而我比較喜歡囧男孩,除了題材較吸引我的因素外,囧男孩中主軸想呈現的兩個小男孩的情感、生活與觀點,與海角七號中主軸呈現的兩種中日男女愛情相對照,也比較自然動人.不過海角七號的枝節配角部分的確是出乎意料的精采.說實在,原本是不太想去看海角七號的,但覺得自稱是喜愛電影的人對這部近年來台灣電影的奇蹟片不加以關心的話好像說不過去,只好跑到華納威秀去與長長的人龍一起湊熱鬧了,真不是蓋的,非假日竟然出現排隊人潮,全部是要看海角七號的,真是盛況空前!囧男孩倒是出自真心想去看的,也沒什麼人,不用排隊.
兩部片就結構完整性與劇情合理性來看,都不能算是百分百的的沒有缺點.”囧男孩”的缺失在於孩子們間的無意義瞎鬧部分著墨略多,容易讓觀眾失去耐性,而將影片劇情拆成幾個不連續的段落,感覺上是編導還沒有做好拍一部劇情長片的準備,所以只好將故事拆開來說,幾個大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巧妙的連結,串聯起完整性的話,這部片子就幾乎沒有結構上的缺點了.”海角七號”最大的敗筆在於男女主角間的感情進展難以自圓其說,而貫穿全片以動人的日語旁白與配樂營造浪漫催淚氣氛的情書主軸,仔細想想是跟這部片的劇情與故事內容幾乎沒有什麼關聯的,這是蠻諷刺的弔詭,一個佔影片長度甚多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將之抽離而不影響故事進展的,而劇情中將其與影片中人物連接起來的原因又太過牽強,可以說,這些情書段落像是一支支的MTV穿插在影片中,隨時讓觀眾被置入行銷地感動一下,親日一下,落淚一下,然後看完整個影片後仔細一想,ㄟˊ,我剛才是在哭什麼哭啊?所以”海角七號”即使在段落的銜接上很流暢,但有些本質上不合理的地方使得這部片無法像”囧男孩”那樣令人在看完後的回味期還能有更深層的感動.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Sep 18 Thu 2008 13:39
  • 目送

目送
我相信所有的外省第二代在閱讀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時鮮少有不動容掉淚的,我們父母輩在大時代悲劇中的顛沛流離思鄉之苦,似乎已成了烙印在心中難以言宣的沉靜傷痛,即使數十載的分離後政策上已開放探親,白髮蒼蒼的歸鄉人畫面仍時時揪扯著晚輩們的良心,心理上總覺得,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補償一些他們所受的苦難,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讓自己不要再看到這些畫面時感到莫名的哀傷.目送中第一及第三部分一篇篇的散文,是將這種感覺以最精簡的文字推到了極致,很可以想像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椎心之痛,藉著不著痕跡的自責之情,完完全全展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荒廢了好久沒有動筆寫點東西了,最近是看了一些DVD及書,總是沒有完整的時間將心得轉換成文字,也許可以陸陸續續寫些短文來做些紀錄.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蝙蝠俠迷,也沒有看過”蝙蝠俠四開戰時刻”,所以無法體會片中不斷出現的蝙蝠俠須處在不能揭穿身分的黑暗處打擊犯罪的苦衷與內心掙扎,(老實說這部分還蠻令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但這部片依然感動了我,原因還是在於片中所討論的主題:人性中的善與惡。
人性中的善與惡一直是電影的好題材,而能模糊其界線卻又能呈現其中分野的唯妙人性兩難處的作品大部分就是佳作了,就像前一陣子的”美國黑幫”與”黑金企業”。而這部”黑暗騎士”最令人動容的片段,也就在於片尾兩艘貨輪上的人們所做的決定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人性本善”是這部片想要闡述的價值觀,而如何讓自己人性中幽微的”惡”不被激發出來,不至於像片中的檢察總長光明騎士最後荒謬地被”小丑”拉到了同一層次,則是這部片留給觀眾的省思。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個月參加書林出版社舉辦的"喬依斯的都柏林""城市漫遊"徵文活動,文章雖然沒有入選,但我個人還蠻喜歡的,尤其是最後將寄去徵文的文章作了一些修改,不必符合徵文的主旨,感覺更是好!(嘿嘿!有點老王賣瓜!)
POST在自己的BLOG上,以作紀念.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父親一向有心臟瓣膜狹窄的問題,但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每天持續的清晨散步讓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保持良好,最近一趟美國行過度的勞累及長途的飛行,終於讓他的心臟問題爆發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父親的身體機能及腦部運作突然退化得很厲害,目前已經返國等待進行心臟瓣膜替換手術.在這段期間身為女兒的我也沒什麼心情看看寫寫了,現在才知道要能寫出一些東西來還真得心無旁騖才行,不禁想起美國早期的女作家Kate Chopin (1850-1904) 可以在繁忙的家務中一手抱小孩一手寫作,完成許多短篇故事及名作”The Awakening”,實在是天賦異稟老天爺賞飯吃啦!
這三部是在這段期間僅看過的片子,很巧的是前兩部都與父親的題材有關.“雜貨店老闆的兒子”男主角因父親心臟病發而返回普羅旺斯山間幫忙母親經營雜貨店,開著行動店舖車穿越在大大小小的山區聚落中,片子透過他心情的轉變呈現出導演想探討的父子關係問題及關懷獨居老人的議題,所以看這部片時心情格外覺得能與劇中人相呼應,也感動得掉了不少眼淚,不過這部片子是屬於那種觀看當時覺得很棒,看過後卻越回想越覺得缺點一一浮現的那種,現在想想劇情最後的安排未免太過天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一個人既定的思維模式若是這麼容易改善與轉變,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與紛爭了.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子的DVD租來已有一段時日了,直到今天才有空仔細地欣賞,果然又被感動得留了一些眼淚. 許鞍華的電影主題一向有著對平凡人物的深切關懷,這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似乎是自2002年”男人四十”之後睽違多年的又一佳作,也在這次的香港金像獎中頗為風光.
看這部影片的感動,好像是觀賞”秋天裡的春光”及”令人討演的松子的一生”的感動,只是因為片子要關懷的主題頗多,削弱了單一主題的力量,姨媽同時代表了時不予我的舊時代知識份子,孤單的獨居中老年人,因為寂寞而一再甘願被騙的女子等多種身分,所以我們也就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同情與無奈.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最近在作家伊格言的部落格上看到了幾則他對這本書的評論,http://blog.chinatimes.com/EgoyanZheng/archive/2008/04/09/267389.html
文章開頭寫得很有趣,後來的評論及陸續的文章有些論點我倒不是非常贊同,忍不住回應了幾段簡短的文字,與版主作了一些交流與討論, http://blog.chinatimes.com/egoyanzheng/archive/2008/04/30/274273.html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標榜著兩代共讀的書,其中包含了對國族認同,文化差異,是非道德,美學觀點,香港經驗,世代溝通等種種議題的討論,雖然是以家書的方式呈現,也處處流露出母子親情的溫暖,但本質上還是持續龍應台女士一貫的立場與風格,對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是以嚴肅及精英的觀點加以分析評論,充分展現了其博學與人道的特色.比較特別的是增加了一些頗為感性的心情描述與人生回顧(由其一篇對年老的恐懼寫得實在動人),以及安德烈以一個十八歲現代青年對世界現況所發表的論述,可以感受到他所關懷的小我世界及大我社會中所帶給他的困惑及省思.
不得不佩服龍應台女士的博學及文筆,我個人從以前就對她的文章由衷的讚佩及認同,但是隨著年紀逐漸增長,有時會對她的精英姿態及嚴肅風格感到有一點點的反感,這次閱讀這本書也有一點這種感覺,尤其是他們評論香港文化的幾封書信,我總覺得不管如何,一個只居住在香港兩三年的人,實在沒有立場以高姿態來評論人家的社會文化,即使是學問再淵博觀察再敏銳,也應該只能”記述”而非”評論”吧!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看這部片真是哭到可以用"泣不成聲"來形容.我當時看完心裡的感想是:在松子的一生中只要有個人願意給她一個機會讓她去體會被愛被需要的感覺(被需要也許更為重要),她的結局就不會如此令人心酸了.
我們每個人在經歷人生轉折點的時候,也是這股被需要的感覺支持我們做下許多決定繼續我們的人生的吧!

Terrisa泰瑞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